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论抱朴守真与心灵环保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龙门心法》云:万法千门,修心为上。浮生不实,幻境无常,人居俗世,心灵难免为外境所扰。贪婪、烦恼、傲慢、嗔恨,种种情欲仿佛是地狱枷锁,让人心陷囹圄,为情所困、为物所牵、为形所役。《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少私寡欲的生命态度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快乐和宁静。

《道德经》十五章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熟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在混浊的事务之间,是什么能使之变平静并慢慢澄清?在动荡的情况之下,是什么能使之安定并生成发展?只有回归大道的本然才能做到啊!那么,什么是大道的本然呢?《道德经》四十五章云: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其中正就是指不偏不倚、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所以,清静是天下万物的本原状态,也是万物本质的生存规则。在社会文明日新月异的交替中,在价值观念交融混杂的情态下,需要用清静的心灵,智慧的力量来正本清源。使人于澹泊中明智,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于宁静处致远,生生不息地循环发展。

《道德经》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朴,是指未加工的原木,又做本真、本性、质纯来解释。朴,代表了大道无私无华的真谛,天下万物皆不能取代和主宰。老子为了让后人更加明白道的真常之理,教人们学会顺乎自然,在《道德经》第十九章提出: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素,是指没有染色没有加工的丝,同样比喻万物纯洁高尚的本质。万事万物真正的归宿,是显现它们本来的素质,回归它们纯朴的本性,不以私心主宰,不加妄欲,明白了宇宙真正的道理,就不会再迷惑,不会违反事物的规律。随道而行,即为德。

尊道贵德和见素抱朴的思想出自于老子。虽然,当今的社会飞速发展,但是《道德经》的伟大精神力量非但没有被历史淹没,反而在时间的长河中久经翻洗,贯通古今,成为今天被世人所推崇的普遍真理。

朴,乃自性,并非他求。抱朴即是不泯自性,守真即是不染外境。《庄子.秋水》中曰: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朴与真近乎同义。抱朴守真即是保持本性不失其真。认识到人天生的本性,就不会失道弃德,可以防止人的心灵在世俗社会中受到污染。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显现出人内在光明美好的品质和本性;在于弃旧图新,超越自己,重塑新我,在于不断地向前追求,达到最完美、无上的至善境界。人生意义的追寻是实现道与德的完美结合,达到水乳交融,混而为一。朱熹将《大学》的观点分别阐述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首先要认识事物的根本规律,遵循天道至公至诚、刚健不息的规则;然后,欲明明德于天下,将人性中受染而成的贪婪、争斗、自私、罪恶重新消除干净,使普天下都尊崇高尚的道德,和谐共生;诚意即代表着去除邪念,做到诚实无欺,尊重事实,不以妄念主宰。诚意也代表慎独、不欺暗室,是指人在没有监督,不为外人所知的情况下,也能做到内心的纯洁无妄,意念真诚,做到这一点能达到明心见性;人以诚实之心,端正言行,行善积德就是修身。修身是将对事物正确的感知和认识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不偏不倚,自然流露,达到身心和谐;以诚意来正心修身之人,可以实现家庭和睦、国家和泰、天下和平、万物和谐,此为至善。

至善即为上善,为德。老子赞美水德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德接近于道德,德为道性,道性亦可称做本性。不失本性就做到了抱朴守真。水的美德不胜枚举,它柔弱不争、谦下包容、慈爱无私、自由平等、清静无为。人若能以水的品德为做人标准,就能够协调关系、因事制宜、求实求真、公正光明,广结善缘,就能拥有平安幸福的人生。

老子提倡贵柔的生命哲学,即柔弱不争。他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阐释生命的迹象是柔弱的,要爱护并加以珍惜。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要反对穷兵黩武,珍爱和平。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则体现出以柔克刚、与物无争的生命智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大道运行规律。反代表转化,代表返本归元,指出大道是周而复始,不断运化的。教人们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凡事不可执著一念,应当顺乎自然。弱代表了顺应,万事万物必须顺应大道,符合发展规律,才能生存。还有专气致柔,其如婴儿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博。借婴儿来比喻人只有回到本源的状态,返朴归真,含德深厚,犹如赤子一般,纯真质朴,柔弱不争,没有沾染社会恶习,就能达到人性的完美,自然不与外物相害,同样也不会被外物所伤。

谦下包容的思想境界则体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领导哲学。正如《道德经》云: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哲学思想,是一条万古不变的真理。这符合了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社会制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领导者以谦下包容,和光同尘的政治觉悟来看待事物,才能处处以宽容的心态,解决针锋相对的矛盾,以尊重大众、爱护百姓的情操来治理社会,才能使得社会稳定、政清人和。

慈爱无私是人性的美德。老子曰:吾有三宝,持而恒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俭、让的品格是古圣先贤推崇的道德标准。天道慈爱,用有余来补充不足,关爱弱小,扶持卑微。就像水,从高处流淌到低处,达到平衡,没有自私的目的,无私地奉献给予。《清静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大道无形无象,长养万物而不占有、不主宰、不居功。人能如此,即是与道合真。

《道德经》云: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交感,润泽万物,没有分别,不分贵贱,这就是平等。《礼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公正可以全然事物的真实面貌,这是天道赋予的本性,符合它就可以长久,可以持续发展,违反了公平和正义,就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全貌,当然不能长治久安。天地之德在于公正。公正如普世之阳光,照彻黑暗;公正如入世之清风,扫尽阴霾;公正如警世之惊雷,震彻霄汉;公正如映世之彩虹,壮丽旖旎。以大道为公,平等自由的协调人我,天下就是太平盛世。

清静恬和,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则自养不悖;知事之制,则举措不乱。《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若能与天地相感通,自然与物无碍,身心舒畅,胸怀宽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清静是神居之所,俯仰天地间,清静为大道。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真正的大道本来是自然通达的,而人心常受欲念驱使,妄图取捷径而偏离正途,造成自身的浮躁不安,心性迷乱,没有安宁之日。如果能够拴住心猿,锁住意马,不被贪欲左右,则心定神安。追求大道的方向,如逐日之光,永无尽头,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辉煌就能熠熠发亮,光明圆满。

道不远人,道在身中。抱朴守真,断除染著。爱护纯洁美好的心灵家园,用慈爱、宽容、柔弱、自由、清静的品格来滋养心灵;用不争、无私、谦下、无为、平等的戒规来约束心灵,归还心灵的恬淡虚无,实现性海的光明寂静。释放掉内心的痛苦,以健康、乐观、无私、进取的精神状态来面对人生,提高社会精神文明,在社会生活中尊道贵德,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张恒溢)

以上就是论抱朴守真与心灵环保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5679.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