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宽容之美——为道集虚,齐同慈爱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不仅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而且具有慈爱一切的品质,唯道集虚和齐同慈爱这两句名言就是道教这一教义集中反映,并为道教徒所尊奉和信行。体现了道教以虚为体和以慈爱为基本的开放、包容、同情、宽容的精神。

唯道集虚语出于《南华真经》,其思想渊源于《道德真经》。在《道德经》和《南华经》中,道既是客观的真理,又是社会人生的最高境界,为道教的最高信仰本体。道最大的特性就是以虚为体性。《道德经》中说要致虚极,要像江海一样容纳百川之流,又要像水一样处下而不争。道之虚而不争,使万物自然生化,宇宙和谐。《南华经》说,虚则静,静则动,动则无为而无不为。学道者就是要学道之虚容体性,修道得道者则自当是虚怀若谷者。在这一教义思想指导下,道教教人要虚心以致社会祥和,虚怀以致雅量含和。

正因为道教提倡虚怀若谷的胸襟,所以在自身的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能上尊老子,中述神仙,兼综儒墨阴阳百家学说以及佛教思想,在得道成仙与仙道贵生、济世利人的主旨下,汇合熔铸成道教思想体系。现存明代编纂的《道藏》,不仅包罗了几乎所有道家道教的经书,而且广泛收集诸子百家及医学化学、卫生保健、天文地理等书籍,许多珍贵典籍因之而得以保全至今。世人对此常以马端临杂而多端的评语诟病之。然实非道教有意滥收,乃其虚融广博的开放文化态度所致。元代曾有道门高士李道纯秉承道教主张虚容的教义,并吸取传统文化贵中和的思想,作《中和集》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劝修行者不要执着于门户之见。这一切不能不说是道教包容与宽容文化品质和精神的体现。道教的这一文化品质也促进了我国政治、文化与社会人心的和谐,并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借鉴,作出了典范。

为教化世人致力于促进社会人群的宽容与和谐,道教教人要齐同慈爱。这既是庄子逍遥齐物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更是道教济世利人教义宗旨的集中体现。物我之间、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广而言之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等等,都是有差异的。道教主张在承认彼此差异的基础上互相包容和宽容,从我们都从属于同一个整体的事实认识到彼此之间的齐同。能与齐同精神相一致的,道教认为就是慈爱。《度人经》将其内容概括为: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泰民安,欣乐太平。这其中包括人的言语、心念、意识、行为等诸多方面,告诉人们要乐人之吉、悯人之苦、救人之危、赈人之急,要待人真诚,一句话就是要包容与宽容。道教要求信徒们要宗本于道的宽容品格和上善之慈爱,以其宗教特有的悯爱之情,广而大之,慈心于物,悯及一切,即善待一切生命,包括昆虫、鸟兽及草木等等,以使物种繁荣,人心和平,社会和乐,自然和谐。

唯道集虚和齐同慈爱教义思想所体现的道教的包容与宽容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这样一种文化品质,既能以虚容纳万有,而又不失本来之自我,并使主体之我与客体之他皆得丰富和发展。这种包容、宽容与不失自我的精神品格,近代着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称之为道教之真精神。道教这样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其现实的可贵的价值和普遍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信息来源:《中国宗教》)

以上就是宽容之美——为道集虚,齐同慈爱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5633.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