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一、浙江道教闾山派概述
(1) 闾山教的传入和流布。
浙江称道教闾山派为闾山三奶派、陈十四夫人教等,系产生于元、明间民间符箓道支派,有人将其划入正一道,其实与正一道并不完全相同。原流传于福建漳州一带,崇奉临水夫人陈靖姑及林九娘、李三娘等所谓三奶夫人。其中尤其崇奉陈靖姑,曾推其为教主,故又有陈十四夫人教之称。丽水一带闾山派师公不论做何种醮斋,其净坛时,均须于净水碗内敕夫人名、、三字;关奏章书时,法师须化白鹤飞至福建古田县临水殿请陈十四夫人到坛关奏章书并度达天庭。据传,陈靖姑曾在福建闾山向许真君九郎兄妹学法得道,后林、李二夫人师事她,亦得道法。福建道士奉其为开派教主,自称闾山教,其派诗为:
道高三山龙虎伏,德重五岳鬼神钦。
符驱天下无道鬼,法治山川不正神。
该派自宋朝以来随移民的搬迁,东传台湾,南下广东,西流江西,北入浙江温州,丽水及金华等地。据福建寿宁县下房村《陈氏族谱》载,闾山派道士、村民陈小五为太平兴国末至咸平间人,此人后迁东瓯下榆洋(今属温州平阳县)定居,可见,闾山教至迟于北宋初年已从福建传入温州。温州的闾山教以苍南、永嘉、泰顺诸县为着。苍南称闾山派道士为红师或师公,与来自福建的其他派道士合称为闽派道士,长于武场,以铃刀、龙角收妖驱邪,所做的法事有三元醮、师公拔崇等,永嘉县的闾山派则单称师公而不叫红师,亦长于武场,好踏罡踢斗以除妖灭怪,所做的法事有八卦、收殇等。据该县老道士何国敬先生说,他的祖上从福建迁居永嘉渠口南山村,自先祖何恭一习闾山教起,传至他时已是第三十三代,计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丽水地区闾山道流传于景宁、丽水、云和、松阳、青田、龙泉、逐昌等县,除汉族外,尚有畲族移民,包括雷、兰、钟三姓,他们自称始祖龙麒曾在闾山学得驱邪降魔的法术,以后代代相传,以保佑本民族长盛不衰。所做的法事有奏名传法、做功德、打鬼、拔伤、夫人炼丹等。金华武义县亦有闾山教流传,为明朝时由福建畲族移民传入,能做做丧、念符、破地狱、破血湖等法事。
(2) 闾山教的科仪
浙江闾山教的科仪原来均为武场,旨在摄妖捉鬼,表演时右手握龙角,左手执铃刀,伴以掷珓杯、摇铃、摔鞭、步罡、捏诀等动作。其服饰,头上裹红绸头巾,身穿藏青对襟上衣,腰围红色师裙,扎红色绑腿,穿戴与台湾红头法师相近。近年由于吸收正一道的科仪及其表演形式,因而亦出现了文场,旨在超度灵魂或延年益寿,其表演以诵经、拜忏为主,穿戴与正一道相同。其武场科仪除上述提及外,尚有祈晴、祈雨、翻岩破洞、翻九楼、驱五雷除邪、翻三界、召开兵、过火焰山、做五龙闪、大罗山、小罗山、大九州岛、小九州岛等等不一而足。
最常见则是:打、跳童、拔伤、召引、十二踏罡、炼丹、做功德、传师学师、做丧、度关、皇君落场等。
打流传于丽水地区龙泉县八都一带畲族村落,旨在捉鬼驱邪治病,多在病人家里进行。据当地老师公兰木又(一九零七年生)口述,他祖宗七代都会做打、可见打在畲民中流传至少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了。全科仪仅由师公一人表演,扮演闾山法师(村民称其为先生)捉鬼抢魂。伴奏五人,其中两人打铜锣,两人打扁鼓,一人打小钹。仪式依次为:撒五雷子、打头坛、点五方灯、炼皮、会洞、行署施法、造庙下鞭、送魂衣、造九州岛仙楼、放油火。
跳童,既跳神的意思,流行于丽水地区松阳县古市一带村落。于清末从福建传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旨在为病人驱魔除病。一般均在病人家中举行,堂屋正中放置供桌一张,桌上除摆供品外,尚放置净水碗一只,米斗一只,铃刀、马鞭插在米斗内,另外将毛草纸折成文牌立放在铃刀与马鞭之间。仅由一位师公表演,仪式包括开坛、净坛、请神、跳神、封厄等,重点则是饰演闾山法师建造东、南、西、北、中五方神楼,捉鬼灭魔,载歌载舞、音乐多用普界调。
拔伤流传于丽水地区景宁、云和等县的畲族村落。是畲民为死于天伤、地伤、水伤、火伤、刀伤、吊伤、跌伤等所谓三十六道伤门者所做的超度仪式。一般在死者墓葬后举行,少数也有在死后即举行的。畬民认为只有经过拔伤,使死者在阴间不再重遭各种伤门所害,其子孙后代才会太平无事。仪式包括朝魂、过三十六道伤门、破三十六道伤门等,需一昼夜演毕。主要由一位高功饰演闾山法师大破三十六道伤门。道场设在露天的平地上,伤门设在中间,所谓三十六道伤门,即用小竹子做成象征伤门的三十六道竹圈。伤门前竖立一根连根挖起的毛竹,毛竹上挂着一只鸡笼,笼内放着一只公鸡。还在适当的地方放置米筛、镜子、尺、剪刀及牛轭等,以示祭度避邪。牛轭中穿着一根稻草绳,绳上吊着三十六个铜钱,一直穿过三十六道伤门。伤门的后面放着盛满水的木盆,盆中放着一对石磨,草绳穿过石磨中的洞孔,使之头尾两端相接。众孝男孝女钻过三十六道伤门之后,师公便宣召闾山法师破三十六伤门。每破一道伤门,首先要念一段破门咒语,然后吹一声龙角,接着挥舞铃刀向伤门一击,场上便有两人将这一道伤门(竹圈)用刀砍断并扔在火堆里焚化。死者的女儿或媳妇跪在伤门的后面,边唱哀歌边拉草绳,法师每破一道伤门,她们就从草绳上摘下一个铜钱,直至破完三十六道伤门为止。
召引即做圣召引,又名引魂。流传于丽水地区。是丧葬前举行的一项祭祀活动,旨在为不使亡故者的灵魂在外四处飘游,成为游魂,故请闾山九郎祖师把死者的亡魂召引回来,使之安居香炉,一年四季八节享受后人供奉祭奠。仪式一般在丧家堂屋举行,正中摆一张四方桌,上放各类供品,法师在桌旁时而舞铃刀,时而吹龙角,时而捏手诀,表演请祖师、收师、添香、藏魂、奏章等科仪。此法事原为师公所为,后因动作、道具均较简单,个别普通老百姓也学会做,他们自称为闾山子弟,也常常被丧家雇请。他们往往省略了乐器伴奏,纯粹为自念、自唱、自做,道具也只用铃刀及铜铃,不用龙角,穿一般便服。
做丧又名做功德,流传于金华武义县柳城大源乡一带畲族村落。大约于明末清初随移民传自福建莆田县。旨在请闾山法师为死者破地狱度亡魂。仪式包括:请大小冥王、迎香火祖师、通府、接佛、请灵、行孝、召兵召将、破地狱等。召兵召将破地狱时,闾山法师一手持龙角,一手举神刀破阵,并唱道:上宫三清登宝座,闾山法主请出坛,请出坛前扶弟子,引接五营兵马到坛前。又道:闾山九郎派兵马,派兵点马降来临。充分体现了武教的特点。道场自始至终走莲花步,据说这是因为陈十四夫人教教主陈靖姑是女性之故,走莲花步是对陈十四夫人信奉虔诚的象征,莲花步又称娘娘步,走时两脚始终在一直在线,两脚的脚尖、脚跟前后相接,每只脚着地的顺序是先脚掌,后脚跟,身子可上下微微颤动,动作要保持平衡、对称。可见,所谓莲花步即罡步。
度关全称为《三元禳灾解厄度关召魂保安道场》,为儿童除煞过关的科仪。据说,儿童自诞生之日起即要遇到种种关隘,每关均有神煞把守,计有田柱关、四季关、千日关、百日关、阎王关、五鬼关等三十六关,不破煞度关,难以生存。一般需请五个师公做一整天法事,共十九场科仪,上午六场,依次为发鼓、发符、召兵、请神、太岁醮、灶君醮;下午九场,依次为解连醮、天医醮、谢外客、保童灯、三落军、收魂、造船;晚上六场,依次为:造钱、分钱、度关打关、妆扫送船、赏军、送神。全堂法事不补管弦,惟有锣鼓伴奏。笔者曾于1998年9月21日在苍南五凤乡大隔村观看度关道场实况。
皇君落场为闾山教与正一道合作启建的九日八夜《三元大斋九皇大醮》大法事中的一场科仪。意谓奉请皇君陈十四夫人降临道场斩妖驱邪,以保地方平安。陈十四夫人因救民护国有功,被唐德宗加封为太阴圣母娘娘,民间则称其为皇君娘娘。仪式包括:净筵、结界、拜三山三洞三祖六路、挑灯、拜印、开三洞、发十愿、召将、阅兵、过百花桥等。最后歌颂陈十四夫人的功德曰:巍巍道法本闾山,九转丹成得意还。到处救民邪气敛,忠心护国帝恩颁。泽重临水无穷碧,迹显古田尚欲班。但愿人人虔供奉,何愁解度叹维艰。元君学法在闾山,法显无边济世间。玉质金容犹灿灿,威灵赫耀保平安。元君法显宋朝封,鬼怪邪魔尽灭踪。护国佑民功赫赫,抱男送女德重重。护国佑民封大阴,泽同临水一般深。祈求男女皆如意,更有灵光照古今。笔者曾于1999年农历三月初六日观看了这场科仪。
(3) 闾山派的音乐
闾山派的音乐,总的特点是节奏比较简单,平稳,曲调纯朴,高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各地均有自己的特色,如丽水闾山派的唱曲大多采用单段曲式,自由而灵活地反复,词格以七言为句,间以三、五、六字句,如字数与曲谱不符则加头加尾,加拍减拍,增助词等方法灵活处理。演唱者手持铃刀、龙角,随音乐节奏,每拍摇动一次,借铃刀发出的嚓嚓声烘托斩妖灭魔的气氛。常用的曲谱有【造寨】、【造老君殿】、【引坛】、【敬酒】、【招兵】、【排兵】、【前三二后三三】等。其【排兵】曰:一声鸣角排东方,铃刀先斩后奏报闾山。推闾山祖师为最高统帅。景宁县闾山派以歌伴舞,以二胡、京胡、笛子、唢呐等伴奏;打击乐主要有扁鼓、铜锣、龙角、灵刀、叮钟、桐树木刀、桐树木拍等,击打在动作的强拍上。叮钟。即法铃,铜制;铜树木拍为一长约十厘米的桐树圆木中间剖开一分为二即可。曲调朴素,健朗,节拍除结束较为自由外,大多比较规范,节奏平稳。常用的曲牌有【打五狱门】、【造寨】、【团兵】、【造井牧师】、【造老君殿】、【撩鹤】等。云和闾山派音乐曲调高亢,节拍自由,常将2/4拍转到1/4拍或3/4拍,以二胡、唢呐、笛子等为乐器伴奏,打击乐器以扁鼓和低音锣为主,从这两种乐器的声响就可分出音乐的强弱拍,常用的曲调有【起祖】、【拆寨】、【压担】、【造寨】、【安祖团鸡】、【退兵到座】、【团兵赶煞】、【造井牧师】、【做声招魂】、【打开十八地狱】、【把五方界】、【过九重山】、【引魂】、【少年起身】、【退兵山头】等。武义闾山派的打击乐器为大鼓、大锣、小锣、次锣、歌板等,演唱者一手执法铃,以铃击板,另一手执龙角,每唱完一段,即吹龙角一声或数声,吹的调门按规定应是25 25 52 5,如龙角制作不标准,则不易吹。唱曲时常以法铃击板作为伴奏乐器,常用的曲调有【行孝】、【召兵召将】、【一声龙角】等。其中召兵召将演唱闾山法主陈靖姑及其祖师闾山许九郎带领闾山兵马降坛收神捉鬼,歌曰:上宫三清登宝座,闾山法主请出坛。来到堂前登宝座,受纳弟子一炉香,又曰:闾山九郎派兵马,派兵点将降来临。东海王,南海王,收神捉鬼大神王。巫师公饰闾山法主陈靖姑,走莲花台步,唱时锣鼓轻敲,曲调缓慢,低沉,每唱完一段,吹龙角一声以烘托收妖氛围。
二、浙江陈靖姑信仰略述
陈靖姑除了是斩妖驱魔的英雄之外,还是求子助产的生育神、乞降甘霖的农业神、演唱夫人鼓词的经坛神,为了答谢她,民间兴建了许多夫人庙,年年举行迎夫人活动。
(1) 求子助产的生育神。
在浙南农村,陈十四夫人一直被作为送子娘娘,助产保童之神予以供奉,夫人庙内,香火常年不断。如武义县宣平上坦村村风景山下有一石桥,当地称夫人娘娘桥,桥头有一殿称十四夫人殿。殿中供奉的有陈、李、林三夫人之神像。陈十四夫人之神像位于正中央,村民敬其为生育女神,凡结婚花轿抬至夫人桥新娘要下桥步行过桥,入殿敬香,祭拜夫人神像,乞求庇护,早得贵子,顺利生育。相传农历正月十四为陈十四夫人诞辰,这一天,上坦村凡头年生儿者,家家洗石臼,捣麻糍(年糕),前往村口夫人殿祭献,俗称大男麻糍,这是为答谢夫人送子、保媳顺利生产之大恩而特制的一种礼物。大男麻糍重数斤,正面染成五色,由家中大人专程送往夫人殿供奉,同时焚化五色纸制罗伞、锡纸等物,以谢夫从送子之恩。又如云和县民间,凡子女体弱多病,就要给孩子拜认个亲娘,以借助他人的福气或神佛的力量来保全。拜认亲娘的对象有好几种,其中就有拜陈十四夫人为亲娘的。其拜认的仪式是:用米筛一面,古铜镜一面,孩子衣衫一件,拉在长竹杆上,树立在屋檐口,备三牲祭品,由道士来祭请陈十四夫人,行认亲娘礼。孩子病好后,每年七月十五日要备办三牲祭品,仍请道士来主祭,祭后用五色彩线一束系在孩子的头颈上和手臂上,俗称还俊。孩子长满十岁,就要杀猪宰羊,作最后一次隆重的祭祀,俗称满俊,以报夫人保佑的俊德。凡拜认陈十四夫人为亲娘的,就号为夫人儿。
(2) 乞降甘霖的农业神
在浙南农村,凡夏季久晴大旱,危及庄稼,即请闾山教法师翻九台求雨,届时,必抬有呼风唤雨之功的陈十四夫人神像出巡。相传有一次,闽越汀州府一带三年无雨,大地龟裂,草木枯焦,烈焰烤得岩头起火,百姓扶老携幼到衙门吵闹,知县坐卧不安,只好派公差四出请法师求雨。先请陈法清,法清求不到雨,按当地风俗,要上柴牢,甚至被招到干柴上烧化。法清乘机逃了回来,哀求姐姐陈十四代他求雨。陈十四为解救汀州百姓生灵涂炭的痛苦,决定挺身而出。可又想到自己怀孕七月,万一冲动胎气,血光冲天,非但求不到半滴甘霖,还要独犯天条,获罪非轻。怎么办呢?她不顾个人的安危,运用剖腹取胎法,亲手将自己的胎儿取出,安放在床上,盖上畚斗,畚斗化作斑斓老虎,站在左边,神鞭化作金龙,守在右边;两把扫帚化作两个老人,站在床头守候胎儿,自己急忙驾起五彩祥云,径往汀州而去。到达汀州后,她戴好神额,穿起神衫、神裙,左手执神铃、神刀,右手持龙角,吹将起来,口念神咒一声龙角透天门云云。只听三声龙角过去,顿时,东南西北,四面八方,乌云滚滚,一声闷雷响过,大雨哗哗,百姓齐声叫好。不料,陈十四焉待放下龙角,蓦地云散雨止,一轮轿阳,晒得大地冒烟。陈十四在神坛上看得分明,原来是五雷神七神雷作梗,命龙王收云禁雨。陈十四以好言相劝不听,怒目圆睁,大吼道:看刀!斩了两位雷神。最后,直奔天宫与玉帝论理,逼得玉帝不得不调动东海龙王到汀州上空,行云布雨三昼夜。顿时,黑云重聚,一声霹雳,大雨倾泻,旱情获得彻底解除。从此,陈十四夫人名闻天下,终于成了催降甘霖的大恩神受到百姓的供奉。
(3) 演唱夫人鼓词的经坛神
温州城乡,凡演唱陈十四夫人的鼓词《南游记》时,均要设立经坛,俗称灵经坛。经坛的主神就是陈十四娘娘,须举行隆重迎送仪式。一般设在娘娘宫或殿宇内。宫内张灯结彩,搭成闾山景,两旁贴对联曰:挂灯结彩唱灵经,讲经诵词颂神娘,并设有三界台,另扎三只纸船,以备送耗送圣时用。经坛后首是陈十四及诸神的座位,座前摆设香案,祭品除三牲福礼及各类水果外,尚有米塑,塑有陈家老少、六姐九妹等。此外尚立有祖师案,竖有圣位牌,他们是玄天上帝祖师、闾山茅山祖师、陈氏圣母、法通、法清等,案上亦供有各类祭品。
经坛设毕,选黄道吉日举行立坛起经仪式,须请道士主持,仪式包括发符、请师、净坛等,旨在请三界神圣降监护佑赐福。其中请主神陈十四娘娘时念道:三请三迎三召,召请福建福州古田县陈十四圣母娘娘、陈上元太老封君、葛氏太母夫人、法通法清二法师、相应太子走马灵通、圣母娘娘六姐九妹、莲花会上二十四位圣母娘娘亲身降临云云。
鼓词唱到第五天,即陈十四南游救人收妖到温州白鹿城时,经坛里照例要举行到坛仪式,意谓陈十四收妖已到本境,要去迎接。届时,经坛头首召集二三十人,组织迎圣队伍,将陈十四出巡的佛銮即行宫坐轿招出,伴以一副銮驾、头牌执事、长幡宝盖、令旗彩旗等。还由唢呐笛箫、管弦长号、锣鼓钹铙等组成一支漫长的民间器乐队,群乐齐奏,来到陈十四案前,敬奉斛食及金银财珍等,观众烧香合手相迎。道士向陈十四请过大令之后,左手执大令、神剑,右手执铃,带领迎圣队伍,浩浩荡荡,直往瓯江畔或本村村口,迎请陈氏圣母娘娘。道士望空祈祷曰:奉请陈氏圣母娘娘,亲降灵坛会上,受陈供养,伏祈勿罪,降福延生,收妖斩怪,救度万民。念毕,带领迎圣队伍回转经坛,安落圣母神位,听诵灵经。
鼓词唱到最后一天,即第七天夜晚十一时许,要举行送圣仪式。经坛首事恭敬斛食、生盆福礼、三牲、二牲、金银纸马之仪,并将预先扎好的仙船一只抬上经坛。然后乞请陈十四娘遣五瘟大王,把天耗、地耗及一切妖魔鬼怪,统统押上船舱,送出南洋大海。唱词的瞽工身穿长衫,站在经台上,发鼓三通,高吭歌唱《送船遣耗》及《送圣回銮》曰:威灵显赫陈圣母,拯救众生斩妖蛇。嗣分香火地方庙,威震各方神显灵。是月望日起灵经,七昼连宵经完满,制造花船送圣聪。云云。与此同时,道士在经坛前,身穿道袍,头戴道巾,左手执疏,右手执铃,请起降灵,念起通情,送陈十四娘娘和众神灵归位曰:今晚灵经唱完满,拜送众圣转回宫。三清上圣还原位于,道经三宝转回宫。张三令公还原位,陈氏圣母还本宫云云。最后,在道士的带领下,首事们腰插钢刀宝剑,将纸船送至村头水口焚化。至此全本夫人鼓词演唱才算告毕。可见,在整个演唱过程中,陈靖姑始终作为经坛的主神受到人们的敬仰。
丽水地区唱夫人词时,其经坛除立香案外,还要挂夫人画,上有陈十四夫人及三清等诸神的画像,供挂中堂。根据词中的内容,还架设一座洛阳桥。为了对陈十四夫人的敬仰,在演唱《夫人传》前一百二十天内,主家、香倌及瞽工等,不准吃狗肉和番鸭肉,主家在演唱前三日开始就必须吃素。此处的经坛布置与艺人家中的神坛有关。神坛亦称夫人坛,坛上贴有总神榜,榜上除主神陈十四夫人外,尚有法通、法清和陈十四的结拜姐妹诸位夫人,以及闾山祖父、师母、张天师、玄天上帝、观音大士等。坛前设总香炉一只,香火日夜不断。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