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摘要:白玉蟾 (1194~1229),南宋道教内丹派南宗第五祖。自少聪颖,异于常人,公元 1204年,10岁(12虚岁)举童子科,谙通诸经,兼擅诗赋书画。后来因任侠杀人,改装为道士,逃亡至武夷。公元1205年中秋夜,师事陈楠,此后随陈楠浪游江湖,历尽艰辛,其足迹遍及江东两湖、西蜀闽广,得受金丹秘诀。陈楠尸解后,他常蓬头跣足,野服敝衫,形状疯癫,往来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金华诸山之间。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与留元长为弟子。嘉定十一年(1218),宋宁宗让白玉蟾在洪州玉隆宫和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嘉定十五年(1222),他到都城临安(杭州)伏阙言天下事,阻不得达(彭耜《白玉蟾传》)。此后,他终身不娶,他致力于传播丹道,创建了南宗的丹道学说,成为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者。
关键词:童子科 白玉蟾 天师道 南宗五祖
一、海南神童
白玉蟾(1194-1229)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祖籍福建闽清,出生于琼州(今海南)。年幼时父亡,随母改适到雷州,适白氏,遂易姓白,名玉蟾,字以阅,又字象甫,号海琼子,又号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白真人等。他天资聪敏,七岁能诗,10岁即赴广州应童子科。后因任侠杀人,被县衙下令缉捕,连夜逃出雷州后,改装为道士,亡命之武夷,藏身于止止庵。离开止止庵后,遇博罗泥丸真人陈楠,公元1205年中秋夜焚香叩拜、师事陈楠,并随之入罗浮山学道。后相从陈楠浪游江湖,历尽艰辛,其足迹遍及江东两湖、西蜀闽广,直至公元1213年陈楠尸解,共师事陈楠9年。
1194年农历三月十五,白玉蟾出生在现今的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这是一个建在火山灰上的村落,房子都是用灰黑的火山石砌成的。他七岁能赋诗背诵九经,且长于书画,无疑是个天资聪慧的孩子;但这些都不足以解释他,卓尔不群的气质。公元1204年春,广州贡院,因战乱而中断多年的童子科又恢复了正常,虽然考官不像北宋初期那样由皇帝亲任,但也绝非泛泛之辈。一个出生于海南,后随母移居雷州的考生走进了考场,也许是为了照顾这个偏远地区的童子科考生,主考官出的题目是《织机》。客观分析这个题目,虽说难度不大,但因太过具体而微,创作发挥的空间也极其有限。只见考生略加思索后,便脱口而出: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考场的空气在刹那间凝固,将山河大地当织机,把花红柳绿作丝线,舞动的日月双梭,编织的哪里是布匹,分别是天与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也许不会相信,《织机》是出自一个10岁的神童之口。而这个神童,竟然还是来自雷州,出生在南宋的流放之地与文化荒漠_ _海南。自汉代出现童子科以来,脱颖而出的神童比比皆是,而10岁的白玉蟾,却以山河大地作织机之气势,让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叹不已。
公 一个10岁就在童子科科举中扬名的神童,为什么最终竟会成为一个浪迹江湖的道士呢?爱慕其才华的同时代人,曾做过这样的推测琼山先生以妙龄赴高科,根气已绝常人百倍矣,以其所学,肆而为文,登金上玉,直余事耳。然而,只因为生性豪爽的白玉蟾,在十多岁时任侠杀人,亡命之武夷的那次人生经历,导致白玉蟾终究未能以科举博得一分半节的功名。评论白玉蟾的才华,人们多好用文思汪洋。白玉蟾的弟子留元长回忆说:三教之书靡所不究,每与客语觉其典故若泉涌然,若当世饱学者未能也。有不可释然者,寓之于酒,而又不能超超然者,形之于诗。嬉笑怒骂、挥洒自如。而白玉蟾评价自己:非道、非释、亦非儒。回忆少年,他这样说:予性无他嗜好,平时所与豪侠少年游。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在天地间纵横。
二、访道建宗
从公元1217年开始,先后在罗浮、武夷、龙虎、天台等诸山出现了一个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的道人,他就是白玉蟾。只见他或狂走,或兀坐,或整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癫。每到一处这个疯疯癫癫的道人都会题字作诗,名山胜景只要能得到他的诗文记叙顿时便生色增辉。孤章片纸,如果是出自他的神来之笔,总有人用心珍藏。不把双眸看俗人,五湖四海一空身。这一年,这个桀骜不驯的道人23岁,他刚收了两个弟子彭耜与留元长。1218年,宋宁宗(1194~1224在位)让白玉蟾在洪州玉隆宫和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白玉蟾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复归重修后的武夷山止止庵任主持,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庐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访道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南宋治下的每一个区域。看后来各地的地方志,其自述的足迹所到之处,几乎可以一一证实;旅途的艰辛,不曾阻挡住白玉蟾访道的脚步。他以餐风露宿所实现的游历之广,可见于《云游歌》,江之东西湖南北,浙之左右接西蜀,广闽淮海数万里。两湖、浙江、江西、四川、闽广,关于白玉蟾曾经驻鹤的记载,比比皆是。湖南零陵县(今永州)的花月楼与祁阳县的祁山,皆因白玉蟾曾经登临赋诗,被《湖广通志》载为本地掌故。据《西湖志纂》记载,浙江钱塘县的三一庵,曾是白玉蟾的修真之所。据《浙江通志》记载,永嘉县的巽吉山,白玉蟾曾经驻鹤。据《广东通志》记载,广东长宁县的岳城山,曾是白玉蟾的炼丹之所。据《福建通志》记载,福建崇安县的武夷山止止庵,曾是白玉蟾的栖息之地。据《蜀中广记》记载,四川成都青羊宫,留下了他的字径半尺的手书碑石。而江西,则是白玉蟾访道之旅的魂牵梦萦之地。据《江西通志》记载,含山县祷应山、丰城县始丰山、南昌府白仙岭、安福县武功山等等,到处都有白玉蟾云游访道的踪迹。南宋时,江西是嗣汉天师道派、灵宝派、净明派、神霄派等道教大宗派的聚居地。嗣汉天师道在龙虎山,灵宝派在合皂山,净明派在西山,神霄派的传衍在南丰一带;庐山仙人洞,也相传是钟离权、吕洞宾的传法论道之所。对于这些道教宗坛,白玉蟾不仅一一参访,而且再访、多次参访。
白玉蟾生前很推崇龙虎山的天师道与崇拜张天师。据《龙虎山志》记载:灵泉井,在真人府(天师府)月台之前,甬道之中,白玉蟾真人所开,泉甘香清冽,有异诸井。公元1225年,他从武夷山下山,蓬头跣足来到天师府,拜谒第36代张宗演(1244~1292)天师之父,35代天师张可大(1217~1263)天师。张天师看见这位气度非凡的云游之士,独具慧眼地把他迎为上宾,相识之后,秉烛长谈彻夜。白玉蟾对道家、道藏方面的论点,提出了多种见解,深受张天师的赏识与称赞。当时,他还建议:水为道家之本。意思是说,炼丹、画符、修道、治病以及禳灾求雨等,都必须有一定的法水,才能宣扬道家之旨。白玉蟾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张天师的采纳,这年初冬,他陪同天师选择地点,亲自率领民工修建水井,并取名为灵泉井。
《武夷集》中的《赞历代天师》,是白玉蟾为嗣汉天师道所作的赞词。从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至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都以标题称述历代天师的名讳、字号,以七言绝句表彰其功德。词章虽然简洁,但在现存的文献中,它却是叙录历代天师传承谱系中,较完整的资料。与明代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编纂的《汉天师世家》相比较,除第四代天师的名号互异之外,其余大致吻合。当然,这个传承谱系应该出自张天师本族,白玉蟾不会是首次叙录者。但他以教友的身份将谱系形诸文字,就意味着对传承谱系的尊重与认同;而表彰历代天师的功德,则表达出他对嗣汉天师道教义的理解与认同。
三、传播道法的爱国真人。
三分天下二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嘉定十五年(1222年),白玉蟾的身影出现在南宋的都城临安。这一年,蒙古人的铁骑横扫世界,大地为之震撼。此时的白玉蟾彻夜烧烛以坐,整日拍栏以歌。这是他生活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虽然只有追随左右的弟子,才能感受得到,但它显然比世人眼中的白玉蟾更真实,也更接近其灵魂深处。气呵泰山倒,眼吸沧海干。在反复权衡宋、金、元的形势后,白玉蟾亲赴临安希望面见皇帝伏阙言天下事。也是在这一年,年过七旬的全真教道长丘处机长途跋涉,亲赴西域觐见成吉思汗,劝他敬天爱民。因为一言止杀全真教赢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一时间声势兴隆,鼓动海岳。但白玉蟾所遭遇的却是阻不得达。这也许就是天意吧!事实上,即便他能见到皇帝,又有什么意义呢?带着一丝失落,白玉蟾离开了临安。 自此以后,他致力于建立称为靖、庐的教区组织,形成正式教团,并得到官府认可,成为道教内丹派南宗的实际创始者。那个游戏红尘的道人,又回到世人的眼前,但与以往不同的是,白玉蟾开始大规模的设坛收徒,传播丹道。道教金丹派传到白玉蟾已是第五代,为区别于北方的全真教,人们习惯称之为南宗。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他认为: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实修实证。他身体力行的清修,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
白玉蟾不仅才华横溢、慧悟超群,而且平生博览群经、心通三教、学贯九流,被后人称作是历代少有的合天仙与天才于一身的旷世奇才。父母为生以前,尽有无穷活路,此身既灭之后,复有无极真机。这段话出自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的《谢张紫阳书》。在白玉蟾之前,南宗一直是单传私授还谈不上是教派,直到白玉蟾立建宗传法之所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始有卓然自立一宗派的气象。身通三教,学贯九流的白玉蟾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白玉蟾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是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他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他的著作很多,生前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道德宝章》(老子道德经注)行世,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尸解后,其弟子彭耜编有《海琼问道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海琼问道集》等,收存于《道藏》之中。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的《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款署玉蟾。草书墨迹释文 :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宝生。天云紫盖,来映我形。玉童侍女,为求天灵。九帝高气,三光洞(明),得尔飞盖,升入紫庭。是对他发明的南宗斗柄内丹术,之成仙解惑之说。
宋、金之际,儒释道三教,在经历了近千年的争斗与碰撞后,又一次开始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迹象。心通三教,学贯九流,自称非道、非释、亦非儒的白玉蟾,成为道教改革的先行者。白玉蟾曰:在我生成之前,大自然的造化生机已经存在,而我覆灭之后,它依然存在。此身,只是大自然造化生机的一次呈现。这也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追求的天地境界。以修炼精、气、神为核心,掺合儒学和禅理的南宗思想,对宋、元以后的道教影响很大。从白玉蟾的诗文来看,道教之道,是他的本位立场,但对儒释二家之说,也不存门户歧见。他曾作《朱文公像赞》,表达出对儒学大师朱熹的真诚敬仰;也曾作《寒松序》,推许禅僧寒松的禅学境界。对于白玉蟾来说,儒释道三教都是道的载体,是求道悟道的门径,就三教殊途同归于道而言,是没有高下深浅之分的,而分出高下深浅的,只是求道者个人境界不同。这对宋代以后,道教的道法修炼有较大的影响。
公元1231年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道教南宗五祖,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白玉蟾从尘世的视野中消逝得无影无踪,年仅36岁。人们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一个仙风道骨的天仙与天才,会在36岁的壮年画上人生的句号。虽然他身前未得半分功名,但却以超然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推崇和景仰,然而真正让白玉蟾在中国主流文化中登堂入室的并不是他自幼奉颂的《四书五经》,而是道教的圣经《道德经》。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几百年来关于白玉蟾生死的追问,一直没有停止。公元1205年,结合当时生性豪爽的白玉蟾任侠杀人的社会背景,白玉蟾游历南宗治下每一个区域的目的,首先是亡命之武夷,然后,才是同年中秋节夜焚香叩拜陈楠求道、学道,师事9年后得道。他修道到1217年时,终于成就了天仙道果。之后,开始传道道已传、书已著的白玉蟾,在公元1229年,以雷法离开俗世,飞升进入大罗天。
公元1779年秋,京城翰林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纪晓岚带领几十位翰林大学士正翻阅着从神州大地收集而来的几万册图书,奉乾隆御旨他们夜以继日的编纂一部历史巨作《四库全书》。 这一天几位学士与总纂官纪晓岚发生了争执,原因是纪晓岚坚持要将南宗五祖白玉蟾的《道德宝章》编入《四库全书》。五千字的《道德经》是中国最有价值而又最深奥的经典,在潜心阅读了上百册关于《道德经》的注本后,最终纪晓岚选定综罗百家,广博精微的白玉蟾注释本。众学士哗然认为以白玉蟾的身份、地位将其文章编入《四库全书》是对这部皇家典籍的亵渎。面对质疑,纪晓岚据理力争其书既颇有可取,则其人不足深诘矣。
10岁举童子科的白玉蟾,只因为十多岁任侠杀人后,改装成道士,亡命于福建武夷山的那次人生经历,导致他与仕途失之交臂。对达官仕途生活的憧憬,完全破灭后的白玉蟾,开始潜心研究道教的道法与理论,著书立说。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道教神童、天才道士,只在世36年,就选择离开了俗世。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