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试论杜光庭的生死观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杜光庭(850~933)是唐末五代时著名的道门领袖,他曾对道教的哲学理论、思想源流、修道方法、斋醮科仪、神仙信仰等作过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性研究。他在代表作《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所阐述的生死观,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唐代道教对生命的基本看法,今天读来对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境界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杜光庭在总结前人的形神观的基础上,运用道气的概念来说明人的生命是由禀道受气而来,得道则生,失道则死。他说:有形之物,有情无情之众,禀冲和道气则生,失冲和道气则死也。①就人而言,人禀道受气、得俱形神,也就具有了现实的生命,那么,如何使生命得以延续甚至长生不死呢? 芽杜光庭不仅对人的生死现象给予了深切的关注,而且还进一步探讨了人如何通过修道而实现与道合一。在他的著述中所蕴含的对人的生命本质的深刻体认和对生命痛苦的极力排遣,都表达了他希望从人的生命本真道性出发来建构人生理想的努力。

万事万物都在经历着一个从生到死的新陈代谢的发展过程,人也不例外。这种物壮则老②的自然规律必然导致一个冷酷无情的事实:走向死亡? 选一旦人类经验到大量的死亡现象,特别是死亡将剥夺人一生苦心建造、惨淡经营的一切,这种痛苦的经验积累必然沉淀于人心,促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思考、去探索生死的奥秘。人生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对与生死相关的人生问题的系统思考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哲学与宗教,而如何超越有限而走向生命的永恒则构成了许多宗教教义的基本内涵。

道教从创立之初,就特别注重人的生死问题,并积极地从道的角度去寻找生命超越之途,力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探索长生成仙的可能性。从葛洪的《抱朴子》到陶弘景的《登真隐诀》,从《黄庭经》到《老子西升经》,道士们发明了种种道术希望来无限地延长人的生命以夺天地造化之功。魏晋时期盛行一时的神仙道教与社会上士大夫中出现的追寻神仙的热潮相呼应,都表达了时人对生命永恒的热切向往与追求。杜光庭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宣扬理身者,宝气啬神,气全神王,形神交固则命纪遐延,斯神仙可致也③,并对人如何通过形神交固来超越生死的局限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强调了得道则生,失道则死。

杜光庭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有限度的,但修道而得道就可以无限地延长寿命,而失道则会大大地缩短人的寿命。他说:人之生也,天与之算,四万三千二百算主日也,与之纪,一百二十纪主年也。此为生人一期之数矣。得金丹不死之道者,则延而过之,无修养之益,有减夺之过者,则不足而夭枉之矣。④在他看来,人的自然寿命是一百二十岁左右。如果通过修行而获得了金丹不死之道,那么,就可以超过这一寿限,得道而成仙。如果无修养之益,则会缩短寿命,夭枉而死。所以他又说:人之死生虽赋以天命,然亦系其所履。君子察其所履而知其寿夭。⑤这样,修道的重要性就在对生命有限的悲剧性认识中凸显了出来。

杜光庭既积极地提倡修道养生,以求延年益寿,又主张人应当以明智的态度来对待死亡。他认为,生与死是一体之两面,《阴符》所谓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是阴阳相胜之义,终始之机也。⑥人只有明白了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才可以在活着的时候以一种超然的心态面对死亡。换言之,得道则生就意味着,只有不执著于延生,才能使生自延矣。杜光庭在诠释《老子》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⑦时说:

将生不以为乐而安其生,此生之徒也。夫当其生也,不以利欲乱其心,不以厚养伤其性,安于澹默,顺其冲和,则神守于形,气保于神,志和于气,心寂于志,静定其心,如此则不求于延生,生自延矣。不求于进道,道自至矣。

将死不以为忧而顺其死,此死之徒也。达人处世,了悟有无,知道之运化委和,所禀有厚薄。厚于阳和之气者则寿,薄于淳粹者则夭。知寿夭皆由于分则生死可齐矣。生死既齐则忧乐不入,泰然而身心无挠也。⑧

杜光庭以有无相生、道之运化、气之厚薄等来消解人对生死的迷情,排遣人对忧乐的执著。他强调,人如果能懂得寿夭皆由于性分决定的道理,就可以齐生死,生死既齐就可以使忧乐之情不入,泰然处之而身心无挠,因此,人完全不必贪生怕死,更不必垂死挣扎,而应当将死不以为忧而顺其死。在顺道而行中,由生死可齐自然地达到与道相冥之境。

为了进一步论述这个道理,杜光庭特别举了《庄子 width:600px;">

以上就是试论杜光庭的生死观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5017.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