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释三教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三教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摄也促进了其自身发展演变,促进了其内部形态的发展与转化。从一定意义上讲,金、元时期全真道的产生就是三教相互融摄的典型代表。全真道以道教传统学说为基础,大量吸收儒、释之思想,明确提出将三教合一作为基本教理,为发展和更新传统道教做出了重要贡献。分析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教理特征,探讨全真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文化渊源及其对全真道发展的作用,对我们全面了解全真道、思考全球化时代道教的发展与未来将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一、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教理特征
金元之际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是道教的一个新生派别。它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以三教合一、性命双修、功行双全、全真而仙为基本教理,杂糅儒、道、释三家理论,对传统道教的教理、教义做出根本性的变革,构建出了新的道教理论体系。
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思想,在其创教祖师王重阳的修道初期即已显现出来。在活死人墓修炼之时,他即将儒、释、道三家相提并论:稳驾青牛古圣人,白牛枝叶出斯因。儒医夫子成三教,垦辟愚迷怕落尘。儒、道、释三教各有所长,都是使人驱除愚迷而超脱凡世的良药。六朝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中虽然都曾出现过不少三教归一论的宣扬者,但他们倡导三教归一,往往以本教为最高。重阳祖师则完全开放,打破门户之见,鲜明地举起三教一家、三教平等的旗帜,实行三教联合的传教路线,使全真道的三教合一理论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三教同源。在全真道看来,宇宙万物虽然纷纭复杂,但皆根源于至道而生。道作为万物之本体、绝对不变之最高理则,是唯一无二的实存。圣人以心体道,心同道体,道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道,心外无道,道外无心,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儒、释、道三教皆为圣人创制,其教义、教理皆出于圣人心体实证之道。三教虽名称不同,但其实则一,三者皆本于道而生,教虽分三,道则唯一,三教同源而一致。在论及三教关系时,王重阳一再强调: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害风故故谒华宗,三教唯公道话同。此际遇逢齐上下,中间会聚各西东。王重阳以三教共尊的道为切入点,把本源性的道作为三教合一的契机。道无形,教有迹。老子、孔子和释迦皆为世之圣人,为显迹之神。圣人体道而创制立教,救度众生,三教圆融的基础就在于道。人各认祖宗科牌: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三教圣主、三界圣母,却来救度儿女,名号记显现分明,寿印信为其堪同。三教者是随意演化众生,皆不离于道也。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儒、道、释三教虽鼎足而立,但却同根而生,皆本于道而立。三教同根而生,同源而立,三教一家,乃理之自然。
2、三教同功。在王重阳看来,三教不仅同源一致,而且具有相同的社会作用。三教都以扫除人的妄念、救治人的愚迷为己任,都以普度众生为职事。《达摩经》云:过去言非实,未来不为真。太上炼九转还丹,令人去疾病,了生死。夫子教仁、义、礼、智、信,恐人招业在身,令人修此,亦能治其疾病。三教分明,解救平生之苦三教的不同,只是展现形式的不同、立教的侧重点不同,只是分工的不同而已,而在救治人生、教化社会的根本功用上却没有差别。儒以治世治民,佛以治心治性,道教则是既能修身炼形,又能够治家治国;三教同功而异名,可以并行于世,相互补充。
因此,在论及修行之时,王重阳一再强调,为道者只有博通三教教义,践行三教之理,才能真正体悟大道,证真成仙。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异,妙玄通后更无加、为教同其闵,延年共比彭。并通三教理,远远得期程、爇名香、三教俱看,得善芽增长、运三车,依三教,永没沉三道、了了通三道,圆圆做一团只有融通了儒、释的道,才是全,才是真。尽知长与道为邻,搜得玄玄便结亲。悟理莫忘三教语,全真修取四时春,三教好,妙理最深幽,只有三者并重,才能真正成为得道之士。
3、三教平等。全真道的三教合一之说,并非是以道教来统摄、涵融、消解儒、释二教,而是在论证三教同源、三教同功的同时,倡导三教平等之说。平等者,道德之祖,清静之元,为玉华、金莲之根本,作三光、七宝之宗源。儒、道、释三教各有至言妙理,不可偏废,天地人生,同来相遇,应将甚、昭彰显务。道门开,释门阐,儒门堪步。禀三才,立三教,得三光,三丹宝聚。在组建民间教团之时,王重阳亦立足于三教平等,以三教命名,如文登三教七宝会、宁海三教金莲会、福山三教三光会、登州三教玉华会、莱州三教平等会等,凡立会必以三教名之者,厥有其旨哉!其目的就是以示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不独居一教之意。
王重阳反对三教间非要一争高低、誓分优劣之态度,在创教之初,他即摒弃门户之见,着意论述三教同源、同功,高举三教一家、三教平等之旗帜,协调儒、道、释三教之关系。释演空寂,道谈清静,儒宗百行周全。三枝既立,递互阐良缘。尼父名扬至圣,如来证大觉金仙。吾门祖,老君睿号,从古至今相传。玄玄,同一体,谁高谁下,谁先谁后,共扶持邦国,普化人天。浑似沧溟大海,分异派、流泛诸川。然如是,周游去处,终久尽归源。三教同一体,无谁高谁下、谁后谁先之分。为道者,应长怀平等之心,包容诸物,对天地万物无分别心,无排他意,一视同仁,一体皆爱。平等常施为大道,清静不退得真慈。三教间亦应平等相待,和谐共处,亲如一家。云朋霞友每相亲,滑辣清光养气神。满座谈开三教语,一杯传透四时春。
4、三教并用。王重阳不仅在理论上肯认三教同源、三教平等和三教同功,倡言三教一致,而且在实际的修行和教化弟子生众的过程也是杂取三教,不拘一格,实行三教并用之方法。真人劝人诵《般若心经》、《道德、清静经》及《孝经》,云可以修证。凡接人初机,必先使读《孝经》、《道德经》,又教之以孝谨纯一;及其立说,多引六经为证据。王喆聚徒宁海洲,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曰全真。把三教经典完全相提并论,并筛选出其中最为精炼简明的典籍向社会普及三教教义,真可谓用心良苦。
在《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论述五行之法时,他强调:第一先须持戒,清静忍辱,慈悲实善,断除十恶,行方便,救度一切众生,忠君王,孝敬父母师资。就其内容来看,这显然是一条三教并用的戒律,其中既有道家的清静,也有佛教的慈悲,还有儒家的忠孝。在《赠侄》诗中,他也再次指出:一首新诗赠七哥,予言切忌莫蹉跎。遵隆国法行思义,谨守军门护甲戈。饮膳共为通礼让,言谈歌出用谦和。先人后己唯长策,伫看归来唱凯歌。行义、守法、爱国、礼让、谦和,显然是运用儒家教义来要求、教育子弟。在道友问及修行之事时,他亦回答曰:洁己存心归大善,常行恻隐之端。慈悲清静亦频观。希夷玄奥旨,三教共全完。在论述性命、丹道等重要理论问题时,他也常和会三家,引证儒、释来阐明道理。如《金关玉锁诀》述内丹,而引证佛教《心经》;《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引证儒家仁、义、礼、智、信及佛教《金刚经》无诤三昧等等。由此可见,三教并用已构成全真道修持要求的重要内容,体现于心性和功行修炼的各个方面。重阳祖师不仅以此教导、要求弟子,而且自己也是身体力行。在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中,他也称自己是谑号王风,实有仙风。性通禅释、贯儒风。
王重阳不别门户,广交僧徒儒士,遇佛言佛,遇儒言儒,和同三教,倡言三教同源、三教同功、三教平等,使全真道的三教合一理论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同时也为全真道其他教义、教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成为全真道立教修行的准则。
二、全真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渊源及其时代基础
全真道和同三教,高倡三教合一,并不是历史的偶然。从当时的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的提出,既是魏晋至隋唐以来三教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又与道教内丹学发展紧密相联,同时又与其创教者自身的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情势密切相关。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是传统道教中三教合一思想发展的圆满完成,对道教的繁荣与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教合一理念在中国传统思想界的产生,至迟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广弘明集》卷一载有《吴主孙权论儒佛道三宗》一文,同时提及儒、道、释三家,牟子《理惑论》中亦论及了儒佛思想的一致之处;道安曾以《老子》语解佛教《般若经》;僧人康僧会也曾论述: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这些都可以说是三教一致的最初意见。经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道、佛三教都有了充分的发展,出现了三教鼎立和三教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儒、释、道兼习成为隋唐时代士人及其家族的普遍趋向,三教之间的交融与会通日渐增多,三教间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逐渐转向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三教合流成为当时社会思想发展的主要趋势。
在道教发展的历史中,以自身为主体来融会儒、佛二教,明确提出三教一致思想的当属晋代著名道士葛洪。为使道教思想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葛洪融儒家思想于道教体系之中,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观点,即所谓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修长,治国而国太平。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在《抱朴子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