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提要:存思术,作为一种意念的活动,是道教修炼的重要方术,涉及道教方术的方方面面。了解存思术,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道教的教义和神学理论有较大的帮助。上清派是存思术的集大成者,其教团对于存思术的发展和丰富,起了较大的作用。而存思术中,以意念为引导,以求达到静心、通神、服气飞斗等效果,和密宗的观想有一定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揭开其宗教的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存思之术也有其合乎科学的成分。
关键词:存思、身神、观想、上清派、服气、泥丸、气功、养神、
一、 存思术的历史
存思,又叫存想,泛指道士在修炼时集中意念,观想身内景象(如脏腑、骨节、身神等)和身外景象(圣真、日月光华、云气、神兽、童男女、八卦等)以达到集中意念、沟通神明、治病驱邪等作用的行为。
道教是个多神的宗教,存思术由来已久,《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说:夫人神乃生内,返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使空室内傍无人,画像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上有藏像,下有十乡,卧即念以近悬像,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万疾皆愈。卷七十二中说:四时五行之气来人人腹中,为人五藏精神,其色与天地四时色相应也;画之为人,使其三合,其气色者盖其外,相气色次之,微气最居其内,使其领袖见之。先斋戒居善靖处,思之念之,作其入画像,长短自在。五人者,共居五尺素上为之。使其好善,男思男,女思女,其画像如此也。《太平经》认为人有神,但这些神喜欢出体外游玩,但如果不回来的话,则人会受其害。这里所说的神,尚为比较朴素的脏腑神。
《云笈七签》卷五十四《魂神部》云:月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是此时也,三魂不定,爽灵浮游,胎光放形,幽精扰唤。其爽灵、胎光、幽精三君,是三魂之神名也。其夕,皆弃身游遨,飚逝本室。或为他魂外鬼所见留制,或为魅物所得收录,或不得还返,离形放质,或犯于外魂、二气共战,皆躁竞赤子,使为他念,去来无形,心悲意闷,道士皆当拘而制之,使无游逸矣。拘留之法:当安眠向上,下枕,伸足交手,仰上,冥目,闭气三息,叩齿三通,存身中赤气如鸡子,从内仰上出于目中,出外赤气转火烧身,使匝一身,令其内外洞彻,有如燃炭之状。都毕矣,其时当觉身中小热,乃叩齿三通。毕,即存三魂名字,胎光、爽灵、幽精三神急住,因微祝曰:太微玄宫,幽黄始青,内炼三魂,胎光安宁,神宝玉室,与我俱生,不得妄动,鉴者太灵。若欲飞行,唯得诣太极上清;若欲饥渴,唯得饮徊水玉精。同样是对于身神外游的召回,我们发现,《云笈七签》则有身神出游的具体时间,身神的名字、衣冠、容貌(已经不在是简单的五色童子了),而存思的操作也相对繁杂,而这些也加强了存思的神秘性。
早期天师道的黄赤合气之术,由于天师道组织涣散,流弊日益明显,遭到了以礼仪教化标榜的士大夫的攻击,于是黄赤之道,逐渐被上清派的隐书之道说取代。《云笈七签》卷十二《升斗法》云:夜半人室正坐,闭目存想自身冉冉升腾,一灼入北斗,见斗神坐于对面,玉妃吐紫烟入我心中,咽津,叩齿。这里所说的玉妃吐紫烟入我心中,其功用类似于天师道的男女合气。
后来《黄庭经》出现,这就是一部以存思体内身神为主的经典,据说由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夫人说传。吸收了《太平经》五脏神的观念,发展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有神灵居住,修道之士能存思体内神真,久之三(丹)田、五脏,真气调和,不会有疾病,甚至可以羽化登真。
这一观念在《云笈七签》卷五十五《魂神部》更为明显,并得到进一步的神化,云三部八景七十二神,景皆有五,三万六千,与天地合,有一十万八千。自此以往,虽神不极,由斯数矣。则三洞诸经神仙,将吏侍奉灵官,高下品格,未有不因兹始也。既知其数,当识其方,既识其方,须知表里,表里既见,阴阳审焉。内外不同,左右亦别,而象分五色,位列四方,男女可以阴阳求,文武可以刚柔取。凡诸存念,身为之主,身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皆在于心也。
葛洪《抱朴子地真》云:吾闻之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如含影藏形,及守形无生,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各有效也。可知,早在晋代存思的内容便已相当丰富,而《抱朴子》记载有所谓的禁法也是配合存思而起作用的。
上清派摒弃了传统的合气之术,而存思、诵经、服气则在上清派教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神化,《上清大洞真经》之《诵经要诀》云:先于室外秉简当心,临目叩齿三通,存室内有紫云之气遍满,又郁郁来冠兆身。存玉童玉女侍经左右,三光宝芝洞焕室内。存思毕,叩齿三通,念入户咒。云。在这里,存思则已经开始配合叩齿、持咒,并且由早期的存神以养生,而成为入户诵经,以存神通真的方术了。而《上清大洞真经》就是一部专门以存念为主的道教经籍,其存思的内容包括斗星、日月之气、神真、宫阙胜景等,上清派是道教存思术之大成者。
可以说,存思术是一个由简单到繁复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存思的景象的变化;而在实际操作上也不仅增加了许多禁忌,还有其他的方术,如诵咒、叩齿、咽津等;存思的功用也从《太平经》里的简单的还神以养生,而发展为飞斗、度亡、辟邪、奏表、养气等。
二、 存思的理论和功用
甲、存思养生论
其一、存思养神篇
道士最初的存思对象,就是人体内的脏腑神,至于《黄庭经》则有三部八景二十四神,而至于《云笈七签》则曰:身为之主,身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皆在于心也。增加为三万六千神,这些神明是人身的主宰。
道教自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偏重于养神的趋势,《西升经》云:伪道养形,真道养神;真神通道,能存能亡;神能飞形,并能移山;形为灰土,其何识焉?但是我们要看出其中的区别,早期《太平经》说记载的存神,其目的仍然在于使肉体不病,而发展到《西升经》则认为人身之神,在人的形体腐朽之后,仍然可以存在,这也是后来道教由注重炼形而逐渐注重于炼神的滥觞。这是存思养生之养神的原理。
其二,存思养形篇
可以说,《太平经》中存思的方术,其目标就在于使身体免于病痛。《上清握中诀》载服三气法:常以平旦向日,临目,存青气、白气、赤气各如线,从日下来直入口中,挹之九十过,自饱便止。这种服气法是和存思法,配合而行的。以存思为主的服气法,逐渐发展为采气法,例如《上清握中诀》所载的服日芒法、服月芒法,便是初期的采气功夫,胡孚琛先生认为存思采服日月之阴阳,可增强身中阴阳的生命能量。随着道士修炼层次的不断提高,能够激发本身的元气和天地之气感应,便可以采天地之气。
有学者认为道教身神之说,固然有待商榷,但存思身中神真,从气功学角度客观的看,属于内观的功法,存思三丹田的神真,也就是意守丹田的方法。并且道书说记载的神真的名字、衣服、形象都有其象征意义,一心存思,能起到补益脏气的效果。集中意念存思某景,应该可以起到抑制神经兴奋的功用。而《云笈七签》说载的存思影人法,胡孚琛认为具有调整体能的作用。
但是由于上清派的存思之术,日趋繁杂,而道教中又有所谓守一的说法,其理论是一致的。《高上玉皇心印经》云:神依形生,精依气盈。对于一个完整的人来说,形神是不可分割的,故而养心可以养生,而形体的安逸也可以促进心神的安宁。所以存思养生之说,虽然在操作上有说区别,但是其功效应该是趋于一致的。
乙、存思通神论
通神,首先是有神可通,《太平经》中所存思的,还只是自己的身神,并且存思者与之并不存在沟通的说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属于集中意念的行为。但是后来,脏腑神,逐渐演变为三魂、七魄、三部、八景、七十二神的说法。《黄庭经》的身神,也是脏腑之气的形象化,后来医家有《黄庭补泻图》之类,就是属于类似于医学、导引、气功功法上的研究。
但是,中国哲学中神的概念有两种,如《老子想尔注》中一,即是道;聚则为太上老君,散则为气。的说法。在这里老君既是无意识的元气,又是有形象的尊神。而人禀自然之气而生,具备道性,人身小天地,也有三台、七星之类,理解了这点,我们就可明白古人所谓的身神的意思了。
存思通神,分两种,一是存身内之神;一是存身外之神。
一、存身内之神
《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谓三丹田中神分别为,天帝、丹皇、元王;亦名真人、赤子、婴儿,监统身中二十四气,以应太微二十四真。其中存思泥丸中的神真,有默朝上帝法,即存思太一帝君居泥丸宫,天地、日月、四象、八卦、仙山、琼楼环绕之,有如密宗之坛城,专意内视,日久分明如真,头顶天门洞开,阳神即飞出去朝天帝。这是属于存思身内神真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修炼。
如郑所南先生编撰的《太极祭炼内法》之《内炼法》云:泥丸宫婴儿即化成天尊圣像,端坐宫中左手执碧玉盂,右手执空青枝,号曰太一救苦天尊,极要分明。而高功法师的祭炼,也都在身内完成。
二、 而道教亦有存思身外神真之法。
如《太上郁仪结粼奔日月图》、存思三洞法、存思《大洞真经》三十九真法、思九宫五神法、存元成皇老法、存帝君法、存玄一老子法等,而道教的度亡、祭炼、奏表等法事,也大多通过存思来完成。《云笈七签》载存司命法云存司命,下至六合中,诣太一宫,司命合形太一。太一复上请帝君,度兆符籍。太一启帝君曰:符籍已度,司命合形,四帝赐醴,高上记生,乞得书名出录,以付二老君。于是帝君,忽于怀中出兆命籍,付左老子;又于怀中,出兆五符,付右老君。二老授符籍,而言于帝君曰:某甲生录已定,长存世上,帝符五行,上记太素宫。于是二老命二正一仙人仲成子、曲文子、赍某甲命籍、五符,上诣玉清、太素、太上、三元、上清、高玄诸君,九天宫宣令:帝度某甲生籍,使得神仙,号曰真贤。二老有命,皆使记焉。存身外之神真,则是以我之元神,与彼神明沟通,静心行之,积累久之,自然感格。
其实无论是养生还是通神,其中在起作用的仍然是我之元神,在体内可以以神御气,丹经云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在体外可以以神役神,雷法所谓以我之神,感格于彼,自然之理也。
此外道教还有所谓的守一之术,《在宥》篇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而形未尝衰。《刻意》曰:纯素之道,维神是守,守而勿舍,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一即是道,是天地的原型,就是元气,就是明觉之心,守一就是守神。葛洪将守一的功夫分为守真一和守玄一,胡孚琛教授曰:其法先虚其身,空其心,内凝神思,身心冥于寂寂之中,气液相生,真水充盈,自可治未病之疾,消未起之患。存思泥丸之神灵,如己身历历分明,久之可以分形。守一之道,发展到后来即为坐忘,司马承祯认为人能达到坐忘的境界,则可与道合真。这些都是存思之术的源流,在此一并述之。
三、 存思之术的历史地位和现代解释
存思之术,广泛运用于道士修炼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法术科仪,还是养生修炼,几乎都需涉及存思。内丹虽然以重实际效果而排斥气功师所宣扬的意念,但是在内丹炼养的时候,意念的引导和制服,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存思之术,不仅影响于道教内部之发展,吴崇明先生还认为作为一种精神思维活动,道教存思法具有驰骋想象的特点,文学神思论的出现,与之密不可分。神思实际上就是把道教的存思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是文学中的存思。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化用存思方法进行创作的现象已很普遍,《文心雕龙神思》篇的诞生,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可以说是存思的源头,盖道士在诵经、行法之时,能存思神真降临坛场,客观上可以起到肃静其心的作用。而道士步罡、炼度之时,存思脚踏斗星,拜表于天门,则可以使自己的感情融入于宗教境界之中,培养其虔敬之心。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潘泽泉在解释夫妻相的时候说,人与人交往容易模仿对方的行为,夫妻俩长期生活在一起更容易形成相同的生活性格,从而对他们的面相产生影响,形成夫妻相。则人长期思念神真,则行为和相貌也自然难免因心理暗示,潜移默化,起到改变气质的作用。
气功大师也认为在练功时运用形象思维和良性意念的修行方法,专一地想各种美好、祥和的景象、人物或人体内部脏器等。《天隐子存想》说: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目己之心:道教把存思观想作为学功的基础和修身齐物的关键。因为这种功法有引导入静,治病健身,调动和激发人体潜能的作用。
主要参考书目
《上清大洞真经》、出自《中华道藏》第一册、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云笈七签》、宋、张君房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
《道学通论》、胡孚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修订本
《抱朴子内篇校注》、王明、中华书局、2005年版
《太平经校释》、王明、中华书局、2005年版
《道教存思法与文心雕龙神思论的生成》、吴崇明、《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二期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