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湛如:佛道关系与文明对话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近年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文明间对立和矛盾愈演愈烈。当我们深入思考当今全球性的危机和冲突时就会发现,其深层的原因往往来自宗教之间的差异,以及宗教间缺乏宽容和理解。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人彼此生活在一起,若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尊重和包容,则在所难免地会产生相互的隔阂、矛盾甚至冲突和战争。所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人类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为强烈。

从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世界宗教议会中发表《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以来,宗教对话日益成为时代的主题。与此同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则从文化的视角分析国际政治现象,提出文明冲突论。世界各大宗教应该以开放、平等的心态,迎接与回应来自西方文明的影响与挑战。全球伦理和宗教对话是要在全球各种文明和宗教中寻找一种普遍的全球性道德。中国历史上佛教道教的对话和成功经验,对于当今宗教间对话、全球伦理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亦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

佛教、道教和儒家自东晋以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三家鼎立的文化格局,在政治生活、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和合共生、交融互补的作用。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传入中国后,以其独特的伦理道德观念、哲学思想体系,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佛教中的五戒、十善的伦理观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等,对于提升道德、完善人格,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乃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都起到积极的推动意义。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之所以顺利地中国化,首先这与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宽容和包容精神是分不开的。《论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种精神体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即尊重彼此的差异性,从而形成和合共存的和谐关系。与儒家视自己的思想为正统,而常常将其他宗教和学说视为异端邪说不同,道教更能体现出这一精神。道家与道教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中讲的道法自然的无为思想和知常容,容乃公的思想,更体现出一种虚怀若谷和兼容并包的精神,正是这种包容的精神,使中华民族更容易以开阔的胸怀吸纳外来的文化,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道教的性命双修理论、贵己养生的主张和行善济世的实践等,更容易成为与佛教相互补充、相互认同和彼此吸纳的思想资源。

就佛教教义看,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在其传播的过程中,是靠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进行的,未曾因为信仰的原因而发动战争。佛教的缘起理论所揭示的是自然世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依存、和合共生的关系,是佛教宽容、慈悲和平等的精神赖以建立的基础。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因为种种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立,没有独立自存和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法都是互相依存,和合共生。所以人与人,人与大自然都处在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之中。同样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共存于这个世界中,也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承认不同地域间的文明差异,尊重彼此的价值,才能减少文明的隔膜和宗教冲突。佛教的缘起理论对于缓解因人类与自然对立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因宗教间的不宽容而带来的冲突和暴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中国历史上看,宗教间的对话是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佛教与道教的之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主要表现为二者矛盾与斗争、融合与吸收两个方面。

第一,相互攻击与斗争,论佛、道之优劣。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佛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西晋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经》 ,叙述老子西入天竺转生为释迦佛,教化胡人,佛教由此而起之事,因其扬道抑佛,引起佛道之间长期的争论。针对老子化胡说,佛教也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佛化震旦说,北周道安的《二教论》引当时的伪经《清净法行经》把道教中的老子说成是佛的弟子:佛遣三弟子,震旦教化。儒童菩萨,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渊。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道教信徒顾欢作《夷夏论》,说佛道齐乎达化,而有夷夏之别 ,认为佛教是夷戎之教,悖理犯顺,不重孝道,所以道教比佛教优越。面对道教的攻击,佛教予以尖锐的回击,指出道教对社会的危害,如被利用挟道作乱、诳以仙术,极于饵药、伤政荫乱等。 [41]佛教徒还认为,佛教的戒行、礼仪和教法可以在中国流行,实际比道教优越,且道教所追求的仙化亦难免一死,而佛教所达到的涅槃,却可以不死。 从佛道之间的斗争看,虽然二者护教的色彩非常浓厚,但本质上还是在理论上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及自身的认识,为相互间深层的吸收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第二,论佛道一致及融会与吸收。佛道一致思想通常是在论述儒释道三教一致中展开。南朝宋宗炳指出,儒释道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 ,强调从伦理道德方面,三教对维护国家社会秩序都是有利的。南齐道教信徒张融于儒释道三家兼收并蓄,临命终时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他在《门律》中说: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达迹成异。 就是说二者所追求的寂然不动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所以不应相互攻击。宋元以后,儒释道三教一致与融合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在佛教和道教中出现了大量关于佛道融合的论述。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明确的提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 。金代道士王重阳也讲: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全真教兴起以后,三教一致说更被普遍认同,如元初李道纯更认为道儒释三教,名殊理不殊 ,佛教在于见性,道教在于存性,儒学在于尽性,都不离开一心之妙。佛教界更是如此。北宋宰相张商英针对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等对佛教的批评,积极倡导三教一致说,认为:三教之书各以其道,善世砺俗,犹鼎足之不可缺一也。 元代佛教居士刘谧也努力调和儒释道三教,认为儒教端正纲常,示明人伦,道教崇尚清虚无为,佛教则舍伪归真、自利利他,各有其价值和任务,缺一不可。特别强调,佛教与道教并不相违背,皆教人舍恶趋善,可以有助于世教,使天下坐致太平。 总体地看,中国历史上道教和佛教基本处于和平相处的状况。表面上佛教与道教经常会有矛盾甚至冲突,其实质则是在保持了彼此的鲜明特色和各自的独立性基础上,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丰富和发展了各自的思想内容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道教与佛教之间的对话模式,对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当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当今世界正日益变为一个地球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文明在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利益的同时,各种全球性的危机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全球性各种问题的严峻挑战:环境污染日益恶化,毒品走私和滥用日益猖獗,贫穷和饥饿、严重传染性疾病等仍在不少国家肆虐,道德沦丧和精神危机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凡此种种,人类实现普遍和平、共同发展的理想还任重道远。正如全球伦理的倡导在合所言:没有新的全球伦理,便没有新的全球秩序。对于一种更好的全球秩序,我们都负有某种责任。

在宗教对话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经过创造性的理论诠释和实践,佛教完全可以为全球伦理提供独特的资源。佛教和道教应挖掘历史的经验,积极参与全球伦理的建设,通过宗教间对话缓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为实现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湛如法师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委员)

以上就是湛如:佛道关系与文明对话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4199.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