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道教生态伦理:以生命为中心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摘 要:道教建立了道化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论,强调天地自然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形皆含道性,从而建构了作为道教生态伦理基础的普遍的生命平等观。道教还提出了好生恶杀的生态伦理规范,并以宗教的积善成仙与善恶报应的观念作为落实这一规范的基本保证。更重要的是,道教将生态伦理诉诸人的道德情感,要求人像孝敬父母那样尊重天地自然,以普遍的慈悲和怜悯之心善待动物和植物。这样,就形成了以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

中国古代的道家道教思想一直很受当今西方学者的推崇。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认为,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 [1](P1) 西方一些生态伦理学家则认为,道家道教思想可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的思想资源。卡普拉 (F. Capra) 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2](P36) 他明确指出,道家道教思想中包含着深刻而完善的生态思想。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西尔万 (R.Sylvan) 和贝内特 (D.Bennett) 说: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其中蕴涵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 [3]1998 年 6 月,美国哈佛大学召开道教与生态学 (Daoism and Ecology) 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道教与生态学》[ 4]。本文以《道藏》作为研究资料,对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一系统研究,并且认为,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生命为中心。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

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6]( 第 28 册, P416) 《度人经》则明确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6 〕 ( 第 l 册,P5 )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讲人之所贵者,生〔 6 〕 ( 第 22 册 P892) 。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 7 〕 (P33) 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

由于天地万物与人一样,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所以,道教所讲的现世的生命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生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人的生命;第二,动植物的生命;第三,天地的生命。在道教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对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也都是平等的。

道教不仅讲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是平等的,而且还为这一观念建构了形上学的基础。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把射飞视作恶事,并有李昌龄注曰:太上曰:混沌既分,天地乃位;清气为天,浊气为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日月之精为星辰;和气为人,傍气为兽,薄气为禽,繁气为虫。种类相因,会合生育,随其业报,各有因缘。然则,人之与飞有以异乎 ? 肇论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非浓语也。 [6]( 第 27 册, P59) 这里讲到天地万物与人同根、一体。该书对慈心于物的注释,又有郑清之赞日:万物同体,均受于天,乐生畏死,此性同然。忍肆其暴,刲割烹煎,肖翘蠕动,皆在所怜。视物犹己,仁术乃全。 [6]( 第 27 册, P15) 这里讲万物与人同体、同性,即万物与人都具有道性。天地万物与人同根、皆含道性,这就是道教生命平等观的形上学基础。

道教继承和发挥老子道生天地万物的思想。《太平经》说: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 [5](R6) 同时,《太平经》也讲气生万物,其中说道: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 5 〕 (P305) 后来的道教,既有讲道生万物与人,也有讲气 ( 炁 ) 生万物与人,还有将道解释为气 ( 炁 ) 以作为万物与人的共同根源。宋明时期,道教内丹大兴。内丹派道教讲性命双修,同时把天地自然看作大宇宙,把人体看作小宇宙,因此,同样也十分关注宇宙论问题,并且对以道为天地万物总根源的宇宙化生论作了进一步的阐发。题为钟离权述、吕洞宾集、华阳真人施肩吾传的内丹派基本教典《钟吕传道集》在对宇宙论的论述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于阴阳,造化皆因于交媾。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于一道。道生二气,二气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 [6]( 第 4 册, P659) 当然,道教在讲道或气 ( 炁化生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时,又把道说成是太上老君。唐代末年的杜光庭明确地论述了大道之身即老君的观点。他说:老君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主也。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老君也。万化之父母,自然之极尊也。大道元气造化自然,强为之容,即老君也。 [6]( 第 14 册, P316) 但需要指出的是,道教的太上老君与道一样,其化生天地万物与人的过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因此,道教讲天地万物由太上老君所创生,与讲天地万物由道、气 ( 炁 ) 而化生,实际上是完全一致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说明道是天地万物与人的总根源,天地万物与人同根于道,以表明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性。

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 [6]( 第 21 册, P346) ,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青溪道士孟安排所编《道教义枢》进一步把道性推广到众生之外的其他自然物,提出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 [6]( 第 24 册, P832) ,认为人和动植物以及非生命物也都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6 〕 ( 第 24 册, P786)

在道教看来,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因此,天地万物,特别是动物,与人有许多相同之处。唐末重要的道教经书《无能子》说: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或谓有所异者,岂非乎人自谓异于鳞、羽、毛、甲诸虫者 ? 岂非乎能用智虑耶,言语耶 ? 夫自鸟兽,迨乎蠢蠕,皆好生避死,营其巢穴,谋其饮啄,生育乳养其类而护之,与人之好生避死、营其宫室、谋其衣食、生育乳养其男女而私之,无所异也,何可谓之无智虑耶 ? 夫自鸟兽,迨乎蠢蠕者,号鸣啅噪,皆有其音,安知其族类之中非语言耶 ? 人以不喻其音而谓其不能言,又安知乎鸟兽不喻人言亦谓人不能语言耶 ? 则其号鸣啅噪之音必语言尔,又何可谓之不能语言耶 ? 智虑语言,人与虫一也,所以异者形质尔。 [6]( 第 21 册, P708) 这是认为动物有与人相同的行为、智慧和语言。天地万物与人皆含道性,因此,天地万物,特别是动物,与人有许多相同的品性。五代时著名道士谭峭在《化书》中说道:禽兽之于人也何异 ? 有巢穴之居,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性,有生死之情。鸟反哺,仁也;集悯胎,义也;蜂有君,礼也;羊跪乳,智也;雄不再接,信也。〔 6 〕 ( 第 231 册, P598) 认为动物有人性、有感情、有道德,与人没有差别。

道教宇宙论的生态学意义在于表明人与其他自然万物同根于道的同源性。从而要求人像对待自己同胞兄弟那样保护自然、关爱自然。在道教宇宙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道性论,讲天地万物与人皆含道性,则较多地强调人与其他自然万物在本性上的平等。《云笈七签》所收录《道性论》说:一切众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6]( 第 22 册, P641) 可见,道教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包含了天地万物与人相互平等的思想。强调人与其他所有自然物的平等性,这就要求人切实保证与所有自然物在存在空间上的平等性,在地位上的平等性,以及在利益上的平等性。这就要求人必须保护自然万物,维护自然界的和谐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因此,道教的道性论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强调人与其他所有自然物的平等性,是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的。

以上就是道教生态伦理:以生命为中心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4091.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