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闾山道士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闾山道士葬身虎腹

在闾山偏北部大市堡庙沟有座道观。名为天仙观。天仙观有上、中、下三院。上院建在高台上,利用本山石料由整块花岗岩石板建成的三霄石刹,殊为别致。其间供奉琼霄、碧霄、云霄三位娘娘。镌刻在石头明柱上的对联对这座殿堂有所描述:刻勤已精详、不下瑶池金阙殿.琢磨实细致、何须银汉玉虚宫。将石刹喻为天上宫阙,居住着上天的神仙。还刻有歌颂三霄娘娘功绩的楹联:神剪伏雄狮,节烈至今垂宇宙;岐山演绝阵,英灵自古贯乾坤。这一神话故事在《封神榜》中有所叙述。

明末清初,天仙观有位姓杨的道士,名字道号早已失传。杨道士专心修炼剑术。剑术是道家一种极端秘密的法术,是地仙门的旁支。上等成为剑仙,下等是剑客。练到极至,可以化有形为无形,剑随人意,意到剑到。与《天龙八部》中段誉学的六脉神剑相仿。

杨道士一练就是二十年,始终剑气不发。经高人指点,说是缺乏极端的激励。杨道士左思右想,想到百兽之王山中的老虎。倘若与老虎对峙,生死关头定会激动剑气喷发外射。当年闾山虎豹熊狼时有出没。杨道士决心拼死一试。他手执拂尘到深出老林寻找老虎,想借虎威促成剑术成功。几天过去,不见虎的踪影,他耐心等待。这天终于如愿,在后山口有一只斑斓大虎迎面走来,肚子扁塌塌一步三晃病病殃殃的模样。杨道士有些失望,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却是只病虎。其实,杨道士特错大错,这是只饿虎。老虎吃饱喝足以后也许不会主动伤害人,但饿虎就不同了。此时见到食物绝对不会放过,会迅猛地扑上去,一举扑获,所谓饿虎扑食是也。杨道士打算等老虎走到近前再逼发剑气。饿虎闪电似的一跃,前爪猛扑上去,当即将杨道士击昏在地。杨道士的剑气没发出来,反倒成为老虎的一道大餐。事后,杨道的徒弟收回杨道士的尸骨残骸,火化后葬在东山坡的松树林里。

到底是世上压根儿不存在什么剑气,还是杨道士的剑术练得不精?也许是老虎来势甚猛杨道士来不及施展剑术?没人能说得清楚。事实是痴迷剑术的杨道士最终葬身虎腹。还有一位马后客说:全是姓的过错,羊(杨)入虎口,还有他的好吗?从此,留下了一个天仙观道士被老虎吃掉的故事流传至今,并记入县志。

闾山道士炼师王栋

大约清朝乾隆年间,医巫闾山来了两位修道之人,自称是兄弟,哥哥王栋弟弟王梁。传他二人是侠士,做过宫廷侍卫。由于看不惯官府黑暗、冷酷、倾轧,受不了循规蹈矩的典章制度约束,于是隐姓埋名逃匿到关外塞北,遁入空门。他们是结义弟兄,自报的王梁王栋不是真实姓名。后人从字面上猜测,暗含王者栋梁之意。弟弟王梁在老爷岭圣清官出家。王栋在大芦花出家,道号合悲。姓名及道号透露出些许无奈及愤懑的心境。人道后,兄弟二人约定在修炼上各有所侧重,王栋炼外丹,王梁修内丹。不论谁先得道成仙均可互助互补,二人携手共成正果。王栋初到大芦花,落脚的地方叫云岩寺,由于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他不辞辛苦四处奔走化募银两。两年届在云岩寺旧址修建道观,名为海云观。神殿气魄宏伟,并有丹房、静室、经堂、客舍。从此,海云观香火兴旺名声大振,吸引了关东三省、山东、河北、蒙古等地信众纷纷来拜。

合悲道长有了安身之所,从此将日常事务交给师弟料理,自己一心扑在炼丹上。炼外丹困难重重。首先,丹经道籍不易获得。炼黄白之术的典籍有《参同契》、 《渔庄录》、《洞天秘典》等等,满纸隐语,文字古奥难懂。典籍中常有玉池金鼎、玉兔金乌、玉液金液种种名目。通常由于玉有温和之德,代表阴、神、文火等;而金有金刚之象,则代表阳、气、武火等。其次,仅有丹经不够,还要有名师传口诀,仙家修炼之术无法自悟。明师难题,而且素有金液之术,不可乱传人,必逢积德善人方可指授,否则难逃天遣之说。想求得口诀比登天还难。除此之外还要刻苦试验方能领略炉火之妙用。再有,炼丹需要大量金钱支撑,器具多用锡银打造,其原料银铅砂汞多为贵重之物。

王栋道长对长生不老和成仙充满渴望,满脑炼丹方法,为炼金丹日夜奔忙。摆满砂汞银铅的丹房里一派神秘气氛,丹炉日夜燃烧,院里堆满鼎池灰炭。他成了名符其实的山林隐逸鹤观炼师。合悲道长一心想炼成金丹大道,追求的目标是《参同契》中提出的: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熏蒸达四极,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变了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化,号之日真人。

可惜,造化弄人。,几年后王栋服下自炼仙丹,不仅没成为真人反而中毒身亡。略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服用铅、汞只会中毒岂能长生不老。三梁练气功学导引得以益寿延年。

闾山道士宝善悲情

《历代名人闾山诗选》录有大朝阳壁石刻诗二首,作者才宝善。才宝善何许人也?才宝善,直隶(今河北省)永平府黎县人,廪生。清代,凡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方能取得廪生名义,成为资历较深的生员。廪生有廪米,是由朝廷给予的膳食补贴;并负有一定职责。具结保证应考的童生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问题。才宝善的科举之途并不顺利,应乡试屡次不第。因此,他洞悉科举舞弊、吏治腐败种种弊病,渐渐积成对清廷政府的不满。他不甘寂寞,静观默祭,顺天应时伺机而动。时逢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淮河捻军农民起义势如破竹。才宝善在家乡举旗起事。首次起事失败,他被押解到永平府监禁,被同党劫狱救出。他潜赴倴城(今滦南县) 树旗哨集为大逆,此次仍不顺利,他逃到关外朝阳,投奔李风奎共谋大举。1861年3月12日李风奎、才宝善等在距朝阳城20里的要尔营子聚众起义。李风奎被拥为皇帝,才宝善被封为军师。在短短两、三个月内起义军先后攻克朝阳县城、赤峰县城,杀逐官吏、劫狱焚署,一度威逼热河行宫。使清廷大为震惊,于是派重兵围剿。起义军接仗失利,4月25日李风奎被俘遭杀害,迫使才宝善率余部经广宁去八面城,同辽北起义军会合。1864年6月奉天省昌图厅奉化县(今吉林省梨树县)马震隆(马傻子)高举替天行道大旗起义。起义军在奉天、吉林两省转战千里,攻占大小城池十几座,出边墙战围场,驰骋在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这支起义军于同治四年占领小黑山镇,11月进据北镇中安堡。进攻北镇城未克。才宝善一直随军出谋划策。1866年5月清军血染黄旗堡,起义军遭到残酷镇压。从此,才宝善隐姓埋名四处躲避清军的追捕。他一心想做个彪炳千秋的伟男子却郁郁不得志。1866年岁尾,他躲在客店里借酒浇愁,写下了除夕七律以抒发心曲:短榻孤灯又岁残,宝刀何日斩楼兰?新沽边酒初成醉,乍解征袍未觉寒。旅舍焚膏添寂寞,人间燃竹报平安。明朝起諻瞳瞳日,万象回春不忍看。

走投无路的才宝善最终在闾山三清观出家做了道士。大约在事态平稳后,他请石工将自己的两首诗刻在大朝阳的石壁上。此诗由当地一位教书先生从大朝阳石壁上抄录下来。此抄稿传到邱德富先生手中,并由余向乾先生将其收入《历代名人闾山诗集》中,我多次去大朝阳三清观上、中、下院附近寻找这刻石,几年来一无所获。倘若尚存,也不失为颇具价值的景观呢。

闾山道士云升道长

清末民初多事之秋,外患不断军阀混战。老天爷也不睁眼,把灾难不断降到黎民百姓的头上,大旱、大涝、地震、虫灾、瘟疫频频发生。灾民为寻一线生机不得不外出逃荒、逃难。流民遍野,饿殍满地。当时流传一句口头禅:皇上无福民遭难。在这天灾人祸之际,医巫闾山出现了一位慈善家。他就是老爷岭圣清宫主持教务的云升道长。云升道长做为遗家,他逃避毡会却不逃避人生;他追求清静淡泊,却心怀体惕之心。他的理念同所有全真派道士一样:全性保真。他见到饥民之苫大发恻忍之心,组织全观道士掩粥舍药。拿出唐上积存的粮食,建房十五间,购置两日大铁锅开设粥棚。大铁锅口径五尺半,可盛水十二担。每锅煮饭需用粮上千斤(据说一次煮高粮米两石八斗半)。时至今日尚有一口大锅存于庙内。睹锅思旧,可以想见当年施粥的情景。同时贴出告示,广布民间,让更多的饥民知道,在圣清宫可以吃到救命的粥。

在饥饿线上挣扎的人不仅饿得不行,而且多半患有疾病。圣清宫多数道士都有采药治病的本事,他们依据病情不同予以施治。饿得皮包骨的饥民赶到圣清富,首先得喝下一碗黄金茶。黄金茶是阎山诸多道观僧寺自采自制的茶叶。在盛夏季节采摘黄芪的嫩叶晒干,也可用叶子熬成膏饼状称茶膏。用开水冲泡,水色金黄,解毒又败火。对那些脸面或双腿双脚浮肿的人,精通养生之道的道士为他们熬的粥里特意加些红绿小豆、红枣、枸杞、核桃仁之类的滋补品。众人聚集,卫生条肄又差,那年极易生疥疮。所谓穷生虱子富长癞,不过是调院的话。这种皮肤病虽说不死人.却奇痒耐熬磨人。手丫、脚丫等部位最易发生,轻叫干癞.严重的化脓,是湿癞,厉害的全身是。精通医术的道士,用草药狼毒捣成粉宋合油,给患者擦上竟然一扫而光。

饥民到了圣清宫,不仅暂时生有所安,且还做到了死有所葬。庙上特意开僻一处墓将死在庙上的予以殓葬,先后埋葬七十多人各有坟头。圣清官施粥舍药前后持续五十多年。直到伪满洲国被当局禁止而停办。

民以食为天。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层。积淀着这样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提供食物的人,即是赋予生命之人。云升道长及道士们施粥舍药的善行,在饥寒交迫的灾民心目中,毫无疑问他们是有大恩大德之人,是大救星,是活神仙!

以上就是闾山道士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3986.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