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每个人要想在人生旅途中潇洒走一回,具有上德若谷的品德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要求在待人接物上,应具有宽宏、宽容、忠厚、大度的品格,切忌待人接物尖酸刻薄,心胸狭隘。宽容美德,是构建潇洒人生的重要保证。宽则得人,宽则得福,宽则得乐。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所以坦荡荡,是因为他们跳出了小我;小人常戚戚,愁眉苦脸,是因为他们心胸狭窄,跳不出小我。
在老子看来,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或本源的道,是空虚不盈的。他说:道冲(空虚)而用之,或不盈(《老子》四章),即道如酒盅是一个空虚之体,用之是不会盈满的。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老子》四十五章)即认为道以无为体,空虚不实,所以,它的作用无穷无尽,犹如煽火的风箱一样,在天地之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五章)道唯空虚,故能容纳万物;道唯空虚,故能使万物自由运行于其中。
既然道体是空虚不实的,那么法道的圣人也应当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在老子看来,人的心灵本来是虚明宁静、无私无欲的。惟其虚静不计利害得失,故能无所不容,宽宏大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为私欲利害所蔽,使人昏昧紊乱,多有差错。所以,必须尽力地去掉私欲,使人心恢复到心善渊的虚静状态,达到 虚极、静笃的境界,人才能真正做到旷兮其若谷(《老子》十五章),即为人处事要胸襟宽广,豁达大度,无欲无私,就好像空旷的山谷一样,能够包容人世间的一切,这就如同江海不逆小流,众流皆归之一样。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若谷(《老子》四十一章)的品德。
一 无弃人、无弃物
正因为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品德,所以他在待人接物上能采取无弃的态度。老子指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二十七章)圣人能够随时随地以教化拯救民众,做到人尽其才,所以世上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能够珍爱宇宙万物,使万物各尽其用,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东西。老子从这种无弃态度出发,引出了一条重要的结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在人世间,善者吾善之,比较容易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则不容易做到。老子以他宽宏的胸襟,主张无论是善者还是不善者,都应当以善相待。这样,就可以达到化不善为善,使不善者也变成善者的目的。在社会上,信者吾信之,一般人可以做到;不信者吾亦信之,则一般人难以办到。老子认为无论是诚实的人还是不诚实的人,都应当信任他,这样就可以化虚伪为诚信,使虚伪者变成诚实的人。这种无弃观念固然含有漠视善恶、是非之别的相对主义倾向,但是这种容人之过的高尚品德,多为后人所赞同。明代学者杨继盛发挥老子的这一思想,指出: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清代学者金缨在《格言联璧》中也称赞这种上德若谷的人文精神,指出: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非大丈夫不能如此度量。我们对待敌人和坏人当然不能采取无原则的宽容态度,而应当嫉恶如仇,以牙还牙,但是在人民内部,不管是品德高尚的人还是思想意识有毛病的人,都应当如老子说的那样,以善待之,以信待之,而不应对有缺点有错误的人采取不理睬不信任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地团结人、教育人,共同为建设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任何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功劳也有过错。所以,在待人接物上,应坚持明代学者杨继盛所说: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父椒山谕应尾应箕两儿》)的原则。应根据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原则,不要过于计较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如果管理者总是盯着下属的缺点、毛病不放,只能招来员工的怨恨和不满。管理者应当不拘于小节,不以小恶妨大美。《文子》作者指出: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然天下宝之者,不以小恶妨大美。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长,而欲求贤于天下即难矣。(《上义》)为人处事,切忌吹毛求疵,应持宽容态度。明朝思想家刘基在《郁离子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