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道教以阐扬真常自然之道为深旨,践行济世度人之宏业,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共生息,并伴随华夏文明的步伐,迈进现代,再获新生。值今科学昌明、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将以其巨大的思想财富再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人类 21 世纪写下辉煌的一页,道教也面临着适应现代的文明发展、进行自我更新的时代课题。时代既提供了弘扬道教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弘扬道教的问题,这一点已成为一切关心道教命脉的人们的共识。道末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过一些思考,虽不成熟,但愿坦心言之,以期与诸山高道大德、玄门新秀,以及关心道教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
一、现代道教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随着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道教恢复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道教的现状远非尽善尽美,其中还存在许许多多令人忧虑的问题。道教徒的文化素质,普遍地有待提高,人才匾乏,难以肩负起弘扬教旨的重任 ; 一些道教徒不注重自身道德素养和宗教修养,倾心于世俗名利,缺乏纯洁的宗教感情和虔诚的信仰,致使济世度人的功能微弱 ; 教戒规仪不整、一些宫观管理混乱、散居道士管理涣散、道风不正,个别人还附和巫觋术数活动,背道向利、假道谋私,致使道教含垢 ; 道教宫观组织和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文化建设和交流联系,难以相互激发,彼此促进 ; 对于这些问题,道教中的有识之士莫不深感忧虑。为此,中国道教协会和一些高道大德从各个角度探寻解决之方,开展了传戒授箓、召开先进表彰会等许多有益的工作,在教务活动中亲履实践,并著文阐述道教精义,从正面加以引导。这些努力,对于道教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透过道教现状的诸多方面,我们须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掌握。道教继承道家学说,对于解决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有一个传统而且优越的达思方法,即秉本执要。唯其掌握根本,然后能够对具体而且复杂的现状问题,取得一种整体的协调解决。这方面,需要我们道教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同思考,并在探讨中达成共识。依愚之所见,现代道教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道教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关系间题。
首先,我们要弘扬道教,就必须正确确立道教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生长点,也就是认清道教生存和发展的现代社会基础,摆正自己的位置。道教之所以立教行教,根本宗旨在于济世度人,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时世的变化发展、理解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否则,济世度人便失去了对象,虽有阐道之心,弘教之志,但由于走不出因循守旧、僵化闭塞的观念束缚,将自隔于现代文明社会之外。当然,不切道教实际或背离教旨而一味地追新出新,也是于教于世无益的。
其次,道教传统是历史形成的,悠久的历史使传统的内容包罗万象,每一种传统的形成,又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传统,我们首先存在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其次存在一个如何扬弃的问题。理解当以辨识常道与可道、教理与教迹的关系为基础。道教有自己的根本义理和内在精神,这就是太上所说的常道 ;根据这个常道建立起明服务社会人类,济世度人的教化学说,及因应历史现实而形成的教戒、教仪、教法,便是可道。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道教传统,则可从道教繁富的传统内容中,把握住其不变的宗本。换言之,常道作为根本教理和内在精神是不变的,可道作为行教方式是因应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明确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辨别道教的哪些传统是优良的,是应该发扬光大的 ; 哪些传统是结合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随着时代的文明是应扬弃或革除的。
最后,道教传统与现代文明,既有历史性的差距,又有价值性的结合点。历史性的差距是由社会文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的。长期以来,道教因循保守而停滞,在很大程度上未能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行自我更新和发展,缺乏创造力,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差距,并通过努力予以克服,无需遮掩回避。价值性的结合点,则反映出道教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必然关系,也可以说是道教在文明中的生长点。通过教内外各方面学者的研究,道教对于现代文明的重大价值,日益为世人所认识,尤其是她站在常道的宇宙观的高度上,看待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引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育返朴归真的精神人格等等,都是激发现代文明健康发展的源泉活水。正确认识道教的内在价值,把握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完成弘扬道教之历史使命的契机。
总之,道教现状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根本问题在于道教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这个根本问题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因为对这个问题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未达成共识,信行教法没有重心,甚至本末倒置,便难免滋生出各种弊端。如若能秉本执要,则弘扬道教即有纲领、有目标了。
二、我们应弘扬道教的哪些传统
弘扬道教以适应现代文明,并为促进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是我们道教徒的普遍愿望,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但是,弘扬道教既以适应现代文明为基准,我们就应该参照现代文明的发展,对道教进行历史的反思,体悟道教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根本宗义,用以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传续她的命脉。
( 一 ) 闭杨道教的根本教义,明体以达用
道教教义思想承扬于道家,博大精深,变化洞达,不但是道教徒,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历代高道学者以承扬这一思想智慧为己任,为她的丰富和发扬作出了贡献。但近代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道教教义思想的承扬因缺乏活力而停滞。可喜的是,随着当代道教文化研究的开展又呈现出新的生机。我们当以前贤不懈探究的精神为榜样,总结前人和当今的研究成果,为道教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扬作出新的贡献。
道教教义思想的根本宗趣,在于倡天道以明人道,即透过对真常自然之道的探究,明体以达用,体与用的关系,也就是太上所说的常道与可道的关系,常道是我们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神仙的本性和历代师真的教化都是常道的显现。道教当通过对本体的阐扬,明确天 ( 道 ) 人 ( 道 ) 合一精神的现实意义。如太上之道,亘古常存,且有虚养万物的广阔胸怀,道性自然无为、清静素朴、柔弱不争,具有人类最向往和追求的伟大品德。所以,历代务道修真之士,莫不以道为信仰追求,毕生奉道、信道、修道、行道,修行道的真品德,用以安身立命,济世利物,服务社会人类。当今之道教,就是要承扬和弘扬道的根本教义思想,并随社会的文明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经教教义,从而建立起切合社会文明的教义体系,裨益于人类的文明进步。如阐扬道法自然的教义思想调整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们重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 以清静寡欲、柔弱不争的教义思想,平和人的心境,协调过度的利欲心态。在教内,通过教义体系的完善,端正信仰者的信仰追求,纯洁信仰情感,进而明确务道修道之阶次,以纠正忘本逐末及牵强附会等违背真道的一切邪行伪伎。真道精微,言简意赅,阐扬传统的经教思想,不能自喻高深,要使之通达易晓,否则,只能自束于高阁,难申度世之旨。教义的通晓申明,要切合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文明进步和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莫自格于世,成为桃源之愚公。我想,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弘扬道教的内在要求。
道教优良教义的发扬,要特别重视道德美德的发扬,以裨益于世教。道教以度己度人为目标,度己度人的教义思想则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修道悟真、成就道真更离不开道德这个根基。神仙人人皆可做,但世上没有无道德根基的神仙,庙堂之上的神仙之所以为世代信众所敬仰,皆是因为他们的道德精神可敬可信,世人才顶礼拜祭。道教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透过经教和行教歌颂真善美的品德,具体来说,就是要宽容和善,广结善缘,多做好事,以积功累德,做有道德、有修养的公民。这既是道教徒实现信仰追求的根基,也是文明社会的公德、中华传统的美德。道教导化人修道立德、宽容谦和、淡泊名利、诚信做人、利世济人、报国孝亲等道德学说,既有利于世教,更有益于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每个道教徒不但要身体力行,更当把道德修养作为修身、扬法、弘道的根本,修持不懈。从而尽快纠正当前道教活动中一些重利轻教的不正常现象,为端正道风、净化人心、申张真道、裨益世教起到积极作用。
( 二 ) 弘扬道教的内在精神道教内容虽然繁富,但繁富中有其根本的思想宗义,并内含着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兼容并蓄而不失本位的文化精神等,这是道教传衍和发展的命脉。经历代高道的不懈耕耘和发扬,至今仍是推动道教宏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
第一是爱国弘教的精神。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推尊黄帝,敬奉华夏之民族祖先,国之圣杰,并将其纳入道教神仙信仰体系。其根旨在以张扬爱国正气,树立热爱中华的高尚情怀,凝聚民族精神。在修持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护国安民为目标,履行一个道教徒的责任,并将爱国与弘教连为一体。祖天师张道陵推尊黄老而力阐真道,长春真人进言爱民并广施济度等,都表现了一种爱国家、爱民族、弘真道的远大志向,而为道门所宗仰。先贤典范,既是爱国弘教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是对生命修炼不懈探索进取的精神。道教追求成仙得道,在信仰上追求逍遥无碍的神仙境界,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生命的健康和长生,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主张,相信生命通过保养和修炼,不仅精神生命可以升华,生理生命亦可脱胎换骨、神形兼备、永世长存。为此,历代修真之士对生命的健康和长存进行了不懈探索,在修持理论和修炼方法两个方面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总结了经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一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生命修持修炼的探索中再谱新篇。
第三是济世利人的精神。济世利人就是要于世有益、于人有利,这是道教徒的行为准则,背离这个准则,就不是一个名实相符的道士。《道德经》中说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祖天师张道陵在《想尔注》曾指出 : 仙士道人,百善当修,万善当备。行善就是要求奉信道教者多做有益于社会、有利于大众的事,像水一样利万物而处下。全真道祖也强调要行真行,真行就是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 (《晋真人语录》) 。中国道教协会于1993 年在京召开先进表彰会,表彰在修桥补路、治病救人、造林护林、施财济人等方面的事迹,也正是要弘扬道教济世利人的精神。
三、弘扬道教首须自信、自强、自立
《道典论》中说 : 道士者,以道为事。所谓以道为事,其中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弘扬真道。所以,历代务道修真之士,皆以弘扬道教为使命,并以此作为信仰的愿望和抱负,力尽责任。当今,道教的传统价值和现实价值已为我们所认同,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植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和力量,从而完成自己的弘愿。愚以为当从以卜几方面来努力。
( 一 ) 正确认识不足,扎实开展工作
对于道教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前文已直言略述,并就问题的根结表明了自己的认识。但这需要广大真正的务道之士面对这些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找出差距,并敢于正视不足。检讨一下自己的修行是否符合道意,有无背离教旨的行为,从此都觉悟起来,对弘扬道教的问题多作一些思考,深刻理解道教传统和现实的价值,牢牢把握弘扬道教的根本宗义,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切合社会文明步伐,树立自信。在修持和教务活动中,把弘扬道教根本教义和内在精神扎实地贯彻其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或流于形式。对有违于道教优良教义和优良精神、不切合社会文明的道教活动不附和,力阐真道,正本清源。团结和引导广大务道之士勤于思考,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努力探究。不分宗派,不自尊自大,虚怀若谷,求同存异。共同为弘道之大业而努力进取,促进道教事业健康发展。
( 二 ) 大力提高广大道教徒的文化素养
提高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中国道协在有关会议报告中曾多次郑重提出,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各级道教组织最重要的工作来抓,要有紧迫感,要把它放到整个道教事业健康发展的高度。这表明了道教界的忧患意识和远虑卓见。道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徒的文化素养与这一文化载体的弘扬具有重大关系,换言之,即这一载体的弘扬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教徒的整体文化素养。因为,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在这一载体中的影响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早在明朝就曾说 :文以彰道、道以文著。历代祖师以文彰道的精神使道教文化得以丰富发展,他们这一精神当足以激励我们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和抱负,时代也在鞭策我们,通过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阐扬教义思想、丰富发展道教文化。 提高道教徒的整体文化素养,要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学识人才上狠下功夫,通过不同形式,培养道教学识专门人才。在培养教育人的观念上,不能固步自封,可在教内教外广纳师才,从文化上给受教育人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宗教上给予积极的引导,从而提高道教徒的文化素养和宗教素养。道教组织的负责人,在提高道教徒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上负有重大责任,不但自己要努力提高文化素养,还要有甘当阶梯的精神,护植和造就可学之才,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文化建设上来,不计个人之得失。在文化建设中,有条件的宫观可开展讲道宣教的活动,即恢复讲经说法之传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广大道教信徒讲解道教知识,使信徒的素养得到提高。并注意增进与学者文化人士的联系。积极开展道教典籍的整理。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弘扬道教事业中的重大意义。
( 三 ) 摆正人我关系,倡导奉献精神
道教徒在爱国爱教的宗旨下,弘扬道教。首先要摆正修道行道与弘道的关系,即摆正人与我的关系。修道是要修造自己的品德修养,修炼生命健康,以期得道成真。行道则是要按道真教旨修持行事,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广宣道教优良教化。修道是为度己,即以自己的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得到升华为追求 ; 行道即秉行教旨以度人,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典范作用。影响人、帮助人,达到教化的目标。而修道、行道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完成弘道之宏愿。修道、行道、弘道的信仰追求是高尚而纯洁的,容不得私己之欲,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于信仰、于社会人类有奉献的精神。在教务活动中,密切联系信众,关心信众,对社会人类有所奉献。积极引导广大道教徒爱国爱教,信行真道。传统的宗教活动等教仪形式,要通过更新让信众参与修持,凝聚起共识。
总之,只要广大道教徒以纯洁的信仰和高尚的精神为追求,并有一片真诚的奉献精神,树立起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道教事业将不断发展,并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作出贡献。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1996年第2期,作者: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