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黄帝创《归藏易》,以坤为首位。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首重坤柔,坤为地,万物莫不藏于中,坤以藏之,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老子为周朝史官世家,所以学问渊深,对《归藏》八卦之类稔熟,东周王室内乱,老子辞官归隐。据历史记载和学者考证老子的思想便是受了《归藏》的启发。老子之道便是源自于《归藏》的阴阳太极理论。据不完全统计,《道德经》中有五十多处文字来源于《归藏》。
归藏易具有融贯三才、至简至易、朴实灵活、信息量大、断事奇验、起卦简单、容易学习、化解显效玄妙无穷透天机是归藏易最恰当的写照,是返璞归真的真正步入易占的殿堂。归藏法趋避之数,乃辅助人力所难直观料及之事,皆在将困难消灭在未发生之前。事之难易,动之吉凶,乃由时间、空间、自身行为所构成,其未兆易谋、治国于未乱,知见所及者,乃可自决之,苟有所疑,迫切欲决者,则可用归藏法以观天人合一之示,以明去取刻期趋避。
今以:(一)源于归藏;(二)立天之道;(三)立地之道;(四)立人之道,谨将《道德经》中几处来源于《归藏易》的经文写出,求教于方家术士及读者大众!
一、源于归藏
致虚极,守静笃。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所谓致虚极者,即是此意。专心致志,抱一笃守乃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并作,即合并在一起,实为归藏之法。万物归藏,我就能看出它们的归宿。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宇宙万物最终要奠基于各自的本根,奠基于各自的本根是静止的,奠基于固定的本根静止是命定的归宿,命定的归宿是恒常的,知此便是智慧。不知常,妄作凶。不知此,老想在命定的归宿之外妄有他为,定遭凶险。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知道了恒常的命定归宿,内心所应包容;知道了内心所应包容,做事就能出自公道;知道了做事出自公道,就符合仁义之道;符合仁义之道,就能符合阴阳之道;符合阴阳之道就符合道,通过不断的巩固修炼,事事符合道就能够长久地存在,立于不败之地。此章引出《归藏》,归藏法明天人合一之示,用归藏易来指导做事,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立天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阴阳之道,就如同拉弓射箭一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过高了就低一些,过低了就抬高一些;多余的减去,不够的补足,直到达到适宜合理为止即阴阳平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阴阳之道,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使阴阳和谐。仁义之道却相反,是减损不足的而奉给有余的。谁能减损有余的部分奉献给天下的不足者?只有稔熟阴阳之道的人。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圣人做事而不自以为能,成功而不自傲,有贤德不有意显露。《系辞传》第八章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至恭以存其位者也。此释谦卦九三爻之义!
三、立地之道(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攻击坚硬强固的东西,谁也比不上它有力。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以弱能战胜胜强大,柔能战胜刚强,天下无人不晓得,却很少有人能实行。柔胜刚,弱胜强为统治者驭下之术,一般人应慎用,因而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故圣人有言:能够默默承受住整个国家的屈辱,才能当这个国家的君主;能够默默承受整个国家的危险,才能当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与第二十八章知白守黑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正面的道理总是用反面的经验教训来获得!
四、立人之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化解很深的怨仇,无论怎么做,都必然有顾及不到之处,这岂能使对方改过迁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圣人施德是出于自己的天然秉性,不要求回报。就像债权人手执债权的借据,却不向对方索债一样。有道德的人只持有借据,不要求偿还。没道德的人老想让别人定期还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亲无疏,只支持善人。《系辞传》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
结束
归藏之法乃黄帝首创,老子继承光大,一直为道教单传,不传外教,不传无道之人。源于干支规律,干支系古天文学家研究的成果,反映出时空统一观,在故天文中有其客观根据。后世应用干支规律,作为人体出生时辰为自己,归藏四柱为身卦或命卦。以自身为中心,再与自身的行为相归藏,得出一个整体局象,(时间以干支成卦而归藏,空间指八方卦位,以我为中心而取八方,则得八卦也,用之以归藏)则可知其性质之吉凶悔吝,吉则趋之,凶则避之。归藏之法,应用至简至易!《道德经》学说日益趋于狭浅,因读者抱守于经文之故,和诸多注解者之讹误也,是故研究学问当穷源彻底,独立思考,不盲从古人,迷信权威,首当在于落实应用,重在实践,这才是对待《道德经》及其余学说的正确态度和观点。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