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从全真道传入四川的历史来看,《全真正韵》最早并不产生于四川,这是因为,全真道教进入四川相对较晚,而且全真道教在进入四川以前,四川斋醮科仪自成体系,四川本身是早期道教斋醮科仪以及活动的发源地,《魏书'释老志》说:张道陵受道于鹄鸣山,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受,其事大成,斋词跪拜,各成道法。这时,道教以已经有了一套自身的斋醮科仪仪式。北周甄鸾《笑道论'戒木枯死二十二》说:又按三张之术,畏鬼科曰:左配太极章,右配昆仑铁,指日则停空,拟鬼千里血。又造黄神越章杀鬼,朱章杀人。或以涂炭斋者,黄土泥面,驴辗泥中,悬头著柱,拍打使熟。今观其文,词义无取,有同俗巫解奏之曲。说明这是已经有了曲调及经词,早期道教经韵学也应该发源于此。
所以说,巴蜀在东汉以前,即有行巫修道者。《北史符箓派民间道教早期天师道教天师道教[3]
闵智亭道长认为斋醮仪范早在祖天师创教时就有了,《天官章本》是最早的斋醮仪范。[4]法国学者马伯乐在他的《六朝时期的道教》一文中言道:
早在汉代,道教的宗教节日就异常众多和繁杂在其过程中,参加者要重复的出场,来回的上香,长久的祷告,不停地跪拜,处于急凑的鼓点和繁多的音乐中。[5]
王家佑先生在《道教论稿》中也说:
《夔城图经》云:夷事道,蛮事鬼。初表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俗情正月初夜,鸣鼓连腰以歌,与踏蹄之戏。正月十五日招命骑健,画极图舟,巾船同用,千人齐声,唱鼓扣舷,沿江腾波而下[6]
早期天师道音乐远源于巫祝,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但早期天师道重祈禳祭祀,即所谓坛醮。不断吸取帝王庙堂仪典音乐和民俗祭神音乐以丰富自己的宗教活动内容,遂逐渐形成了以表达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的道教音乐。几乎凡有醮仪便有音乐,道教音乐成了传统重要的演教方式之一。
应该说早期道教科仪比较简单。《太平经》中虽有关于音乐的论述,但科仪中只有诵念,并无音腔。寇谦之对道教斋醮科仪之贡献可谓是史无可比。他改直诵为乐诵,使道教斋醮威仪肃然,教戒森严。寇谦之还改直诵为音诵,使祭酒领着道民们一同诵习,整齐划一,遂成一种共同修习的宗教仪式,这应是道教徒作功课活动的前身。应该说,天师道教到了这个时候,才有了自己独特的经韵音乐。其所用的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从隋末起,天师道教斋醮似俗酒脯棋琴行之。琴、阮等乐器用于神前,用于斋醮之中,表明当时道教音乐与黎民及方士的祭祀音乐已经完全不同。
确切的说,从南北朝以后道教在斋醮等仪式上才真正意义上使用了音乐。《云笈七签'翊圣保德真君传》云:扣鼓集神,恳祷而告。[7]《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引太真科称:
斋堂之前,经台之上,皆悬金钟玉磬非唯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群灵。[8]
道教徒认为在祈福求愿的斋醮仪式中,道教音乐有感动群灵的作用。
步虚韵是天师道教斋醮科仪中最早应用的道乐曲目。关于步虚调的起源,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太极真人徐来勒飞巡虚空之中吟咏而得的一卷经书,叫《步虚经》,乃得名;另一说,据《渊鉴类函》卷三百九,《道部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