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亦称灯节,人月齐团圆,欢腾不夜天,是人间至高的情趣。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从历史的传承中看,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由于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汉武帝时,他将太一神上升到尊神,并将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更加重了该节日的重要性。《汉书郊祀志》曰:天神贵者太一,基本为《庄子天地篇》云:主之以太一的思想传承与具象化。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可见,元宵节一开始就具有很深的中国上古宗教和道家思想的印记。
到了东汉,由于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汉明帝极重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有了燃灯的习俗。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仪式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随着佛教进入中国后影响力的扩大,自然对既有的道教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佛道两家对于节日话语权的争夺显得更加复杂化。民间对此有一个说法:二千年前,佛教传入我国。第一次月圆的时候,人们都隐隐约约的,看到月光下,有一群天神在翩翩飞舞。有一年,忽然飘来一片浮云,遮住空中,一时看不到天神,人们大起恐慌各人手拿火把来找天神,自此而后,虽然看不到天神,人们依然不觉厌烦,年年燃着火把来找寻天神,久而久之,就变成一种风俗了。这个传说可以视为道教利用人们对传统太一神的敬仰而进行的一种话语反击。另一方面,道教也希望从正面的角度将点灯的习俗奠定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道教的三元说因运而生。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这样的解释应该比较符合中国传统习俗。
进入唐朝,尽管统治者推崇道教,但是中国对于宗教持有更为宽容的态度,不同宗教都能自由传播,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僧人自身思想体系的逐渐成熟使得中国佛教在此时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时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景教和祆教也随着国际交流传入中国。此时,中国人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灯节也逐渐成为为期三天的盛大节日,自十四日为始,是试灯;十五日,是正灯;十六后,是收灯,灯节三日,至此结束。仪式的丰富可以视为道教成三观念在佛教燃灯表佛思想上的发展补充。
元宵节传承至今,佛教思想早已经融入中国文化之中,道教尽管由于自身理论的缺陷而造成被动乃至模仿,但是道教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自然与社会的永恒和谐的秩序,本质上不存在真正的道德恶灵与缺陷,所以不用去改造世界,应保持清净,佛道两家在这一点上有着相似的共鸣。正是两者思想气质的接近,佛道两家的争执极大丰富了元宵节的内涵,而不是导致宗教的仇杀。中国社会走到今天,渐渐的由农业社会转进工业社会,这一元宵节燃灯的民俗,势必起了变化,三天的灯节,就变成一日的正灯了。社会背景有更动,观念自然有所改变,只是当我们休闲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时,切莫忘记期间所深藏的宗教思想。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