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宋小龙道长:施恩不求报 与人不追悔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曾经教育我们要做好事不留名。当时年幼的我只是觉得这样做是很高尚的,但心里却总觉得这句话怪怪的,做了好事都没人知道,那不是很傻吗?由于当时我们年纪小,一时间也无法去剖析老师说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再加上学习任务的加重,渐渐的也就把这个问题慢慢给淡忘了。直到有一天我走进道门,读到了《太上感应篇》这部经典的时候我才终于明白过来,实际上老师当年说的那句做好事不留名,那是一种启蒙教育,是为了培植中国感恩文化中最为高尚的一种境界: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个主题呢?撇开商业意义不说,我们会发现,近年来备受重视的母亲年、父亲节等等,都是在提醒现代人对父母的感恩。有些忙碌的都市人,可能一年难得有多少次和父母一聚,而全城的节日气氛则会给他们一个提示,是时候跟父母吃一顿饭了,这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正是基于这个基础,越来越多的人建议在中国也要设立感恩节,借鉴西方节日,设立中国感恩节,让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让成年人学会互相体谅,这样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和谐。而作为一名道教徒,我们身上本来就肩负着弘扬感恩文化的责任,所以今天在这里将祖师爷在经典中说到的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拿出来与在座的各位分享。这十个字出自于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当中。这里的施就是布施,恩就是恩德。这句话中的与人和施恩其实是一个意思。因此,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的意思就是说布施给他人的恩惠,绝对不要求回报;赠送给他人的财物,也绝对不要后悔。这就指出了我们在行善布施的时候,要做到两点:一、不求回报,二、不要后悔。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施恩不求报。

我们经常讲,中华民族是一个知恩报恩的民族。最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话莫过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说:我从来没有受过他人的恩惠。因为一个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恩惠,例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人群的互助之恩、国家的卫护之恩等等。因此,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恩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信守和奉行。所以祖师爷说的施恩不求报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作为受恩惠者,也就是受了恩惠的人来说,凡是对我们有恩惠的人,我们都要念念不忘并且想方设法给予报答,这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行为;如果受了他人的恩惠而不知报答,甚至以怨报德,做出违背道义之事,则是最受人唾弃的不道德行为。第二作为施恩者,也就是给人以恩惠的人来说,我们去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这时候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因为真正的施恩,纯粹就是为了他人离苦得乐,绝不会掺杂个人的利益在里面,是真正的为了帮助他人,解除他人的困难,而不是为了获得他人将来的有所报答。所以说施恩是道教修行中重要的一条,佈施助人、济人救危也是每位道教徒应该有的责任。

说到施恩,估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跟金钱和物质挂钩,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对施恩狭窄的理解。施恩其实不仅仅是金钱和物质的范围,在道教就有布施三等之说,在我们的《太上灵宝业报因缘经》中就提到了施财、施身、施法这三类。

第一、施财。施财又可分为内财和外财两种。内财指身体,可以用自己的体力去帮助他人,比如捐赠骨髓、献血等等,这些都是指内财。外财就是钱财、衣食等这一类,比如给灾区以及慈善团体捐钱捐物等等,这类指的就是外财。但不管是内财还是外财,施财的重点都在於散施一切,不施於心。如果说施财的时候,总是在念念想着自己的人,即使他是在行善,那也是有自私心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善,更谈不上是施恩了。

第二、施身。就是指救人於水火之中,比如保家卫国,守护国民,令百姓不受苦难和恐惧,又或者悬壶济世、救助无辜苦难众生等等,这些都属于身施。也就是说,只要能令众生身心安顿,不令畏惧的,这都属于身施。

第三、施法。即是启发智慧,令众生开悟。这当中又分為世间法和出世法两种。世间法如老师教育培养下一代,只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并非是为名为利的,这些都是指世间法。若老师一心只是为了薪水、升迁等等,那这就不是施法了,而是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而一切施恩中,又以出世法最为尊贵,出世法即是以祖师爷的思想来传授眾生,使其断一切烦恼,从而令其得度。要注意的是,凡印赠经书,若标明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等等字样的,这也不属法施了。因为他们做事情之前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把祖师爷教导大众的智慧结晶,变相的转换为自己的专属财产而已。反观道教的历代祖师们,我们可以看到,历代仙真大德,都是以大道无私之心去利益众生的,是绝对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更不要求别人的赞叹和感激。所以说,这才是施恩中最大,以及最不可思议的功德啊。

记得我在道观值殿的时候,有碰到一位信众问我,他说道长啊,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了呢?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也变得越来越远了呢?不知道在坐的各位是否也有这样的一个感受:亲情冷了,同住在一栋楼里,邻里相见却不相识;友谊馊了,与人方便于己方便,已经成了互通利益的通行证。朋友间的帮助已经不再是以他人的离苦得乐为目标了,而是变成了以自己获利为动机前提。越来越多的人都有了施恩求报的心态,做任何事情时,都在想着要得到回报,而且很多人看似帮助他人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在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和利益。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篇报道。这是发生在安徽某老年公寓的一个真实事情。一周前,原本较为安静的老年公寓一下子变得异常热闹,每天都会有爱心人士来关爱他们这些老年人。吃完早饭,老年公寓便迎来了第一拨社会爱心人士,这些人主要是来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洗头洗脚、剪指甲甚至是掏耳朵的,最后还为老人们发放了零食。老人们都很开心,带着爱心人士给的零食回到房间,可回到房间坐下来还没多久,第二拨社区爱心人士又来了,依然是同样的工作,打扫卫生、洗头洗脚、剪指甲掏耳朵,为老人们发放零食。就这样,前前后后一天总共有4拨爱心人士来给老人们献爱心。这一天下来,老人们平均被洗了2次头,2次脚,被剪了2次指甲,掏了2次耳朵等等,还有位老人甚至一天被志愿者们洗了7次脚。

大家听了这样的一个报导有什么感受呢?这不就是施恩求回报的心态所导致的吗?志愿者们这种狂轰滥炸式的献爱心活动,给养老院的老人们带来的不是帮助,而是甜蜜的负担。老人们其实早已感到不适,可那些志愿者,却为何仍然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呢?其实说白了,很多志愿者都是一种另有所求的形式主义者。在重阳节或者其它的特定日子,到有名的养老机构去献一献爱心,不管是真献假献或者半真半假地献了之后,都能够更容易成为新闻素材,来为自己获取或多或少的宣传效应。相比之下,若到乏人问津的养老院去献爱心,又何来这种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呢!对于这样的爱心公益我们希望以后能够少一点,能够多一点真正去做实事,真正去践行齐同慈爱、异骨成亲、行善积德、济世利人的慈善团体。

然而现实社会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有些人捐了钱给慈善机构,又是请媒体报道,又是为自己的公司做广告的,其实这些人的慈善实际上是为了自己获得名声,为了自己经营的公司出名,从而赚取更多的钱罢了。又如,有些人出钱买物放生,又是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又是希望自己事业发达的,在这种动机下放生,内心真正关心的不是被放生的动物死活,而是希望自己活得更好。这样的放生心态根本就不是放生,而是类似于商品的交易啊。

对于以上的这些做法,我们不能固执的认为就是不正确的,只能说这只是普通的思维,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实际上,我们帮助别人也好,做善事也好,没有自私心才是真的好,比无私的心更高妙的就是不求回报。如果帮助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回报,那就不是真心帮助;如果只帮助那些将来可以回报自己的人,却不愿意对另一些没有能力回报自己,但也陷入困境之中需要拯救的人,那就完全是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假仁假义。另外,帮助别人却附有许多条件,别人心里一定会不舒服。如果附带的条件太苛刻,那么不仅不会引发别人的感恩之心,反而还可能招致对立、矛盾和怨恨。就像那位一天被洗七次脚的老人家来说,倘若我们现在去采访他,老人家,当时您幸福吗?我看十有八九,老人会表情尴尬地叹言:我不是幸福,而是辛苦!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在人危难之中给人以恩惠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美德,但是施恩不求报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德。爱一个人,关怀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尊重这个人,不要给他施加压力,让他按照自己愿意的方式去生活。一旦在施恩的时候参杂了一点私念,内心里积存了一份期盼,这种恩惠就变质了。正如祖师爷有曰,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句与人不追悔。

与人不追悔,就是说给别人付出了一些东西,比如关爱、帮助、金钱等等,不要后悔。布施之后心生后悔之心,那么这样的布施肯定也不是真正的布施。人布施之后为什么会后悔呢?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前面所说的布施求回报,但却没有得到回报,于是后悔;二是因为布施之后发现自己上当了,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于是心生后悔。若是因为前者而后悔,则应该去除求回报的心,也就是要有施恩不求报的心态,我们刚刚在前面也已经讲过了,在这里就不去重复了。若是因为后者,则应该去除自我的纠结心,守住发心的初衷就好。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能都会有过事后立马后悔甚至于反悔的事情。比如遇到假乞丐的时候。我们在座的各位有人碰到过吗?即使没有碰到过,在电视上也肯定看到过这样的新闻报道吧。我们可以试着去想一下,如果你真的碰到了这样的事情,你事后会后悔吗?我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去评论对于真假难辨的乞丐底该不该给,我只是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常常会在背包里备一些零钱,以便在街边看到行乞之人,可以过去给他们。我记得很多年前在林清玄老师的文章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只要做了乞丐就没有假的,因为他伸手要钱的时候,心情就是乞丐了。心情是乞丐的人,即使他四肢完好,孔武有力,家财万贯,他仍然是个乞丐,更值得同情,值得施舍。我也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对父子,一天二人在一起逛街的时候,儿子看见一个小女孩和他长得差不多大,跪在那里乞讨,小女孩说她爸爸不在了,妈妈得了癌症,儿子当时特别心疼她,说要给小女孩十块钱,父亲说可以啊,当儿子给完之后,立马回头跟他父亲说,老爸,她会不会是骗子啊?我们如果遇到骗子了该怎么办呢?此时,父亲却扶着儿子的头,微笑着说,如果遇到骗子了不是更好吗,那证明了她妈妈没有生病啊,那也就说明了她并没有自己形容的那么凄惨啊,岂不是更好!

所以在该不该给真假难辨的乞丐这件事上,我从不纠结,因为我选择了相信。即使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假乞丐,我也从不后悔。当被别人嘲笑上当受骗了的时候,我也释然,因为我在看到他的那一刻,我已经动了恻隐之心,所以在我决定帮助他的时候,我是不会考虑那么多的,我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心里想的只是他需要帮助,如果他开心了,我就快乐了,就这么简单。

与人不追悔的前提是为了帮助别人,既然我们已经把钱捐出去了,已经选择帮助他们了,那我们就应该相信他们肯定能做好。而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绝大多数人是能做好的,至于做不好的人呢?他自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自然会背负因果报应的,不需要我们去追悔他。说到因果报应,在这里有必要把道教的报应观对大家做一个梳理,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祖师爷为何一直教导我们要去行善积德,以及要求我们做到与人不追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穷。那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学过道教,就会有各种见解:持拼爹观的人,就会说家庭出身是根本;持学历观的人,就说会学历才是根本;持风水观的人,就会说祖坟砂明水秀,阳宅临官禄地才是根本;讲成功学的人,则会说判断力、执行力、社交能力才是根本等等。

其实,他们说的都没有错,但不完全正确,因为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我们成功的各种要素而已。没有良好的出身环境,就需要我们比常人付出更多精力;没有学历或者学习的能力,就可能不具备有效的竞争力;没有良好的风水环境,人很容易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而缺乏判断力、执行力和社交能力,那么人的事业往往就会很难创造佳绩。这些都只是要素而已,但我们若要探求命运的根本,就必须要讲到道教的因果与承负所共同造就的善恶报应系统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道教的宿命与现代哲学的宿命论是不同的。道教的宿命是古语因果的异名,认为人的行为决定了命运;而现代哲学所谓的宿命论则认为一切命运早已注定,人无法改变命运,是破因果论。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即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行为所决定的,不是由天神、天地等外在力量所主宰的。宿命二字是指因果报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心有好报,作恶有恶报的赏善罚恶命运观。而现代哲学所谓的宿命论,则与道教宿命完全相反,是指人的命运早已注定,人的行为无法改变命运,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等,这些都是由人力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人不能透过行善、积德、修行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的反面也就是我作恶,也是命运决定的、我作恶,这都是命,导致很多人怀有恶意、去做违法犯罪、破坏道德的事情。道教否定这种既定的宿命论。在经典《正一法文经》、《智慧罪根大戒经》里,就有具体说到不信宿命。指的是有人相信世界上作恶的没有恶报,行善的被人欺负,所以自己也不认同冥冥之中有宿命罪福,而肆无忌惮的作恶。如果众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都不信宿命,那么世人不断的造恶非善就会导致世道不清,人民遭受水火刀兵等等自然灾害。反观一下当下社会,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天灾人祸其实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呀!

那么道教讲的报应观是什么呢?则是承负与因果的双重作用。承负简单来说就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一笔遗产。如果前人做了很多好事,就给子孙留下一笔好遗产,就能让子孙大富大贵;如果前人干了很多坏事,那就会给子孙留下一笔烂账,令子孙遭受身体、心灵、经济上的许多磨难。《太平经》里也举例说,比如父母失了道德,有过错于乡里,后世的子孙必定会受乡里的过责,这就是承负最简单的道理。《易经》中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并且,在道教看来,承负有十世一周的性质,即十代以前的祖宗的行为,任然会对后代子孙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警戒为父母祖宗者,要为后世儿孙多加考量了。

我们讲了承负是先人对后人的影响,但时间的善恶报应还有个人的因果的重要影响。因为每一个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导致种种结果,我们称之为因果。在《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中就记载:印造经典、铸造天尊神像、抄写经典、烧香明灯等等,都可以令世人富贵聪明,来生可投生富贵之家,得智慧、端严之身;而建造道观、建立玄坛者也可以得大富贵身;如果敬爱天尊、笃信大道、不升二心者,则会得生尊贵,受到众人敬爱。

而与之相反,如果毁坏天尊形象者,则会遭受灭身之报,并且死入九幽十八地狱,万劫受苦;苦尽方生,得生人中,受肿癞病,遍身脓血,臭秽腥羶,人不喜见。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冲进了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并爬上元始天尊神像砸毁头部,该红卫兵当场跌落身亡,另有其它攀爬者,事后也精神错乱丧失劳动能力了等等。可想而知,果报是多么利害,不可儿戏啊!

所以,我们要明白,因果是个人的三世业报;承负是祖先留给后世的善恶遗产。两者之中,因果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所以所占比重较大,个人大多数的罪福都是由因果构成的,拿人体来做比例的话,因果构成了我们的骨架脏腑;而承负,则属于间接受益、间接受害,属于较轻的从罪,所以所占比重较小,并且离先祖越远,所受到的影响呈也递减状态状态,拿人体来做比例的话,承负就是构成罪福报应的血肉。虽然两者比重不同,但其赏善罚恶、劝善修身的根本核心是一致的。所以只有明白了什么才是道教的报应观,弄懂了这一点以后,我们才会懂得祖师爷为何经常告诫我们要行善积德,教导我们要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因为祖师对我们的这些教诲,都是在累积我们自己功德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在告诫并提醒我们:人要多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要多为自己的来生负责、同时也要为自己的儿孙负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在成就我们自己的德行。慢慢的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胸怀宽广了,我们的人性更加丰厚了,我们的良心也一点一点显发出来了,智慧也慢慢显现出来了,这也就是我们行善的功德。正如太上道祖曰:所以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所以说,选择相信,相信人,相信美好,那么我们的身上就有无限的可能和无限的正能量。

说到这,估计有很多人会问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呢?祖师爷告诉我们三个字,大家猜猜看哪三个字:清净心。怎样才能做到清静呢?祖师爷在《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本性其实是喜欢清静的,却被人的心智干扰了,人的心智其实也是喜欢清静的,却被人的欲望牵制着,如果能够排除欲念,那么心自然就安静下来,心若是澄清了,那么本性也就达到清静了,那样就不会再产生欲望,身中的三尸也就灭绝了,而人之所以不能清静是因为心尚未能澄清,欲念没有排除。这里所谓的六欲就是六类欲望,即从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六种感官欲望,此六欲不但伤害了我们的器官而且还让我们的欲望无限彭大。三毒又称三尸,也是欲念所产生的,从而使人迷失本性与内心。说的通俗一点,人之所以变成这样就是由于欲望的不断滋生使人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清静心。贪求欲望之心过度,从而产生烦恼与焦虑,产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感叹人生苦短,而之所以苦短,是因为我们为烦恼所缠绕。而烦恼就起于妄心。祖师爷先替我们找出了原因,然后接下来又说: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这几句就是在讲排除欲念的方法,意思是说:能够排除欲望的途径是,向内部观察自己的心,使心没有一个实体,向外观察自己的形体,达到形体也被遗忘的境界,向远处观察万物,却超越了万物的形象,如果这三者都已领悟了,那么认识的境界便超越了感官所能把握的世界了,但这里的观不是简单的用眼睛观看,而是一种认识的方法与过程。说的通俗一点,那就是先去除我们心中的妄想和私欲,不要为了生活中的得失而去过分的欢喜和忧伤。因为这些有形有质的事物是可以遮蔽人的认识,所以我们看到的形体和物相都是虚幻,应当从内心将之排除,这样欲望就不会滋生,内心又回到清静和谐的状态了。

那在这里呢,我就从自身的经验来教大家保持清净心的一个简便方法,那就是去读《太上感应篇》。每日焚香虔诚诵读一遍,等你把经文读熟了,你便会发现和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在闲暇之余,仔细的看个两三句,弄明白这两三句,然后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去做到念一句,学一句,念一句,改一句。如果能每天如此,而且还能终生谨守,那我相信,你的一切祈求,自然会得到感应,心也就会慢慢沉浸下来的。只要你每天坚持去做了,那这种感应肯定是真实存在的。这种诵经的感应,我的一位老师解释的特别好。他说:我们每天诵读经文,就相当于每天在给道祖打电话。经文的内容就相当于是电话号码,你想想看,如果你手机上有一个未接电话,而且还是陌生号码,你会回复吗?当然不会,谁知道是不是诈骗电话,或者是推销广告的呢?所以你只读了一遍经文,只给道祖打了一次电话就想有感应,那怎么可能呢?但是你手机上有上百个,甚至上千个未接电话,而且电话号码都一样,你会不会回复?这肯定会打过去的,因为你知道,这哪怕是个陌生电话,既然打了这么多遍,肯定是有急事找我,那我肯定要回覆的,这个回覆不就是你祈求的感应吗?所以我们每天虔诚诵经的过程,就是每天在跟道祖亲近的过程,就是每天在洗涤内心的过程,就是每天在找回内心清静的过程。

人倘若能够去除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自恃,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静,少私寡欲,无为不争,那么就能自得其乐了。而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当下活着的滋味,没必要去千般思量,万般谋利。这样,在生活中,我们对人就会多一份真诚、多一份宽容,做事也就会尽心守本份了,大家也会过得安心自在了。人若是能够以财物救济帮助别人,同时能够做到内不见有布施的我,外不见有受施的人,中间不见有所布施的财物,这就叫做心清净了。而我们修道之人修的也就是这颗清净心。正如太上道德天尊言: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所以说真正的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一种心境和气质,一种不为名利所动的心境和气质,一种自然流露出来的心境和气质。我们立身处世一定要牢记:只有真诚的付出,才会被别人真正的地接受,这样才会有美好的收成。做事的时候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那样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只要你这么做了你就会发现,当你给予别人微笑时,你自己也是快乐的;当你付出真情时,你自己同样被感动着。因为你的善良与真诚,将会得到更多真心待你的朋友,因为你的不求回报,你将会被众人所喜爱,到了那时,快乐将与你同行,幸福将与你常伴。我相信,我们每一个真心去帮助过他人的朋友们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内心感受的。

最后我想说,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并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一种行为,但最起码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一种心态。我们不想通过做好事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因为帮助别人只是我们内心中的一个心愿而已。比如在公交上给别人让了个座,人家没说谢谢,也别不舒服,没说就没说呗!我们让座又不是为了听那一声谢谢;捐款之后,发现排行榜上没有你的名字,也别发火,没有就没有呗,我们捐款又不是为了上那个红榜;帮助他人做了很多事情,可人家却从未请你吃过一顿饭,也别后悔,没吃就没吃呗,我们帮助他又不是为了要吃他那一顿饭啊。如果人人都能本着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的心态去处理事情,那么我们的心理又怎能不平衡呢?社会又怎能不和谐呢?当一个对别人心怀感恩,便会谦逊待人,不会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了。同样,当一个人对大自然心怀感恩,便不会以人类为中心,从而企图征服大地,破坏生态平衡了。

所以,让我们一切的一切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愿你我之间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关心,再多一点点的交流与沟通。我想,人与人之间一定会变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一点学道心得和感悟。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愿祖师护佑各位四时吉祥,福生无量!

更多链接:第七届玄门讲经暨山城论道专题报道

以上就是宋小龙道长:施恩不求报 与人不追悔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2418.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