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6月16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玉泉路园区礼堂举办第115场主题报告会,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卓新平研究员做题为世界宗教与世界文明的演讲。
论坛中,卓新平研究员从世界宗教信仰人口数目、我国宗教信仰人口数目谈起,从世界文明的角度来看宗教,并详细分析学者们对宗教发展的理论和看法,为同学们展现宗教从产生到发展的图景。
谈到世界宗教基本概况,卓新平认为,我们以前谈宗教主要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角度,在今天全球化发展的层面已经远远不够了,所以我想调整一下视角,从世界文明的视角来分析,希望能够越来越多得到共识。
当今世界人口约60亿,各种宗教信徒约50亿。当前中国人口约13亿,各种宗教信徒约1亿,有人说,世界上不信仰宗教的人都到中国来了。卓新平笑称,这说明中国不信仰宗教是绝大多数。但对于我国有宗教信仰的确切人数目前还没有定论,华东师大的一个信仰调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有3亿人信仰宗教。大洋彼岸的美国组织了一个关于中国宗教信仰人数的调研,委托我们一个民间企业,有7千多份采样,结论是中国今天宗教信徒大约是3亿多人,所以这两个数据对我们的1亿之说提出了挑战。
各种宗教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最多,约为2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4%。伊斯兰教则次之;此外,虽然印度教人数比佛教多,但由于影响不如佛教广,因此佛教是世界上第三大宗教。在中国有五大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还有一些其他形态的宗教。
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学者都对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卓新平选取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学术权威的观点给同学们进行了分析。他告诉同学们,根据德国哲学家雅思贝斯的理论,人类历史经历了四个重大时期:第一时期为史前时代,是原始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第二时期为世界四大文明时代,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第三时期为轴心时代,是指世界性大宗教得以创立,人类哲学繁荣发展的时期;第四时期则始于中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至今。他对轴心时代的文化发展为现代文明的贡献作出很高评价:所谓轴心时代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人类各大宗教、哲学思想及体系得以形成,到今天这个思想和体系还没有被根本性的超越,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具体的分析,比如说古希腊,是哲学诞生的时代,今天谈到很多哲学基本方法、基本观念都是源于古希腊。
孔汉思的三大宗教河系把世界宗教的起源通过河流水系划分,分为源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第一宗教河系、发源于恒河的第二宗教河系以及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第三宗教河系。在谈到宗教河系时,卓新平重点讲解了孔汉思对属于第三宗教河系的儒教、道教的观点。他告诉大家,孔汉思认为长江代表南方文化,是以道家为主的一种文化;而北方则是以孔子的儒家文化为主。
当谈到黑格尔对世界宗教的评价时,卓新平认为,黑格尔把宗教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和天启宗教,其中也有一些过渡性宗教。自然宗教是印度教和儒教,过渡性宗教是波斯宗教、叙利亚宗教和埃及宗教。基督教是天启宗教。这种黑格尔的体系影响了西方哲学家和传教士,他们来到中国,往往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
卓新平认为,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中国是亚洲第一大国和文明一直没有中断的古国,如果否认中国古今的宗教存在,显然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举例说:关于季羡林先生是不是国学大师,他自己是否定的;有人说他是印度国学大师,我认为这是可以的,因为他主要研究印度,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的(宗教)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有多大。
宗教文化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卓新平强调,宗教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较量中重要的筹码。没有对宗教文化的考量,我们的文化战略会空洞软弱;没有对宗教看法的正常,我们的文化心态则很难正常;没有对宗教和谐相待,我们的社会和谐也不会真正实现。国际政治、经济的较量、博弈正转向文化软实力的深层较量,我们已不能犹豫、彷徨、失语、被动。他强调。
卓新平认为,宗教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也可能成为我们的敌人,这取决于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我们正站在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考察世界文明中的宗教和中国历史传统中的宗教,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对待宗教上做出智慧的选择。对待宗教,如果我们轻轻拉一拉,就可使宗教成为我们的朋友和可依靠的力量,并会在国际舆论上为我们加分;而用很大的力气也可把宗教推向我们的反面,使之成为今后潜在的敌人。他提醒大家。
在演讲的最后一个环节,卓新平对世界宗教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如果把宗教作为一种政治力量来看的话,它应该成为我们自己政治力量的组成部分;宗教作为社会系统应成为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有机构建;宗教作为文化传承应成为我们弘扬中华文明的积极因素;宗教作为灵性信仰应成为我们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他呼吁大家要以平常心看待宗教,使宗教生活回归正常,让宗教问题真正脱敏;以包容态吸纳宗教,迎宗教信众融入社会。这是当今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在经历了历史的复杂、曲折之后,这更需要我们有大气魄。
同学们对卓新平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的掌声。
演讲结束后,卓新平与同学们就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探讨互动。当一个同学提到是否应该信仰宗教的问题时,卓新平用他的亲身经历作了一个风趣的回答:我当时考研究生之前是大学的英语老师,当时我报考的是宗教学基督教专业,我们校长就找我谈话,说你为什么要出家当和尚?出家当和尚也就算了,为什么还当洋和尚?这就是对信仰理解的不同。我研究宗教30多年,但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信仰马克思主义。他告诉同学,人可以有信仰,但是选择信仰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比较之后再做出选择。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