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4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尊敬的叶小文局长、中国道敎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香港道敎协会会长汤伟奇先生、道教界各位领袖、各位专家:
在叶小文局长及道教各位领袖的积极推动下,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道教协会、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对于推动道教文化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道德经》论坛在西安和香港两地开办,为香港宗教界和内地宗教界的合作与交流开辟了新的局面。在此,我代表孔教学院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我希望,将来孔教也用类似的合作模式,开展香港孔教与内地儒教合作的局面。我更希望道敎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佛教的大型交响乐《神州和乐》、孔敎的祭孔大典成为香港宗教界庆祝回归十周年的三大盛典。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生产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文化哲人,孔子和老子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分别创立的儒家和道家学说,其后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主要精神支柱,惠泽百代,恩沛亿万民众。儒家和道家学派站在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的观点、方法探讨了人的自身修养、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形成一系列非常重要的观点,在增强人的理性,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维系人类社会正常运作,保障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倡和谐,是儒家与道家的共同特征。现在,中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与儒家、道家的基本观念相通的,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和谐世界的表现之一,是文化和谐与宗教和谐。
儒家与道家,儒教与道教,长期以来和谐共存, 创造了宗教和谐、文化和谐的典范。儒家与道家的交流,最早的起点应是孔子问礼于老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这是记录了两个不同宗敎学派创始人的历史对话过程。
孔子主张和而不同, 《易经》说厚德载物,《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相应地,老子主张和光同尘。《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老子则提倡虚、柔,反对以强凌弱,以大辱小,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因此,儒道两家的学说都具有极大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实际上就是开放性,与社会前进同步发展的适应性,创造性。这也是我们中华文明难能可贵之处,它与外国历史上某些排他性很强的宗教文化有明显的差别。儒家和道家主张以宽阔的胸怀、以宽容的思想处理纷繁多元的客观世界,对于新世纪多元化 趋势下越来越剧烈的竞争关系,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而且会促进其发展,有利于强化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和谐世界的表现之二,就是社会和谐与人际和谐。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建立,使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在商品交换的影响下,人际关系也会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的污染,权钱交易和尔虞我诈、非法牟取暴利等腐败行为也会滋生蔓延,激化人际之间矛盾,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势下,提倡以儒、道的和谐精神尤为必要。儒、道两家都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权利、自由,注重人际和谐,表达了以民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以民为本重建社会的理想。儒学尚仁,主张节用爱民。《尚书》:民惟邦本。孔子曰:仁者爱人。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道家主张自然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
孔子把忠恕之道作为终生言行的准则。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说雍也》)孟子力主仁政,反复强调社会的管理者要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孟子梁惠王》)他反对残酷的剥夺、不义的征讨,抨击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极端利已主义。无为也是道家哲学的主要内容,是老子提倡的一贯的行为原则。他说的:无为,是实有似无的无为,是以自然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清心寡欲为内核的,目的在于实现一切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因此,他反对社会上层人物横征暴敛的有为之举。《道德经》中讲: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在这里,他深刻而又尖锐地指出,正是由于社会上层人物把自己的富贵安乐建立于人民的饥馑贫寒上,所以破坏了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庄子在《应帝王》中也说: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总之,儒道两家学说从不同角度阐发的天下治平的思想,对于处理二十一世纪各种竞争加剧所带来的弊端仍有重要借鉴价值,有益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种跨国公司、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在能使地球村的人们求得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把新世纪建设得更加辉煌美好。
和谐世界的表现之三,就是心性和谐。
佛教大力宣传:和谐社会,从心开始。其实,儒道两家也是将心灵的和谐,做为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而精神文明的核心是道德修养。儒、道两家都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孔子学说以仁义礼乐为中心,其中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他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他告诫弟子,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修己治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存在,文明的德行就存在,不会因时世推移而消失。道家反对的是虚伪的道德,扭曲人性的文明,他们要重建的是自然无为、真率自由的文明。老子着意提倡的是敦厚、纯真、质朴、虚怀若谷的道德。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集中概括了他的道德追求。他还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说,为他人做的贡献越大,自己就会感到越富有。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以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的论述互为补充,进行修养,培育了鄙薄功名富贵,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和谐世界的表现之四,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系到人类的存亡,文明的盛衰。儒家和道家的先哲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孔子教育人要泛爱众,孟子要求人要发挥天赋的恻隐之心。周敦颐把立人极 与立天极 、立地极融为一体。程颐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张载以干(即天)为父,坤(即地)为母,从宏观视野上确定了人为天地万物孝子的地位,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主张泛爱一切,视万物为朋友。自然无为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德经》非常推崇自然,其中最典型的论述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这里讲的自然,不仅指自然界本身,而且是指自然而然的法则,即遵循万物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不加干涉。魏晋时的王弼解释说: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的观念是道家处理人际关系、人与万物以及宇宙本体关系的最重要带有普遍性的原则。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是疏远了是更加密切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凭借高科技,在自然界获取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因此,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一定要用天人合一的原则作指导,遵循宇宙本体和自然界万物的自身规律,全面考虑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文明进步的关系。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在西方宗教、文化的压力之下,我相信我国政府和人民,有足够的智慧,推行正确的文化发展策略。坚持走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弘扬儒释道三教,复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立中华民族的精神轴心,不仅可以使天下归心,港、澳、台人心归顺,而且能够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孔教学院已经向香港特区政府申请定万世师表孔圣诞日(夏历八月廿七日)为公众假期,我们恳请在座各位给予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如同心同德表示赞成,则请热烈鼓掌。
谢谢各位,并祝各位
事业进步,身心康泰!
(本人上列讲词,如有同感,请广事宣传,欢迎再复印给各亲友。无任公祷!)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