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摘 要 政治发展理论产生于五十年代并在六十年代发展成独立体系。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概念,它主要可分为五十年代以来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范式和源自第三世界国家的 两大思潮,而作为一种政治学的研究角度,卡尔.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因对其形式的构筑当为
" 摘 要
政治发展理论产生于五十年代并在六十年代发展成独立体系。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概念,它主要可分为五十年代以来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范式和源自第三世界国家的 两大思潮,而作为一种政治学的研究角度,卡尔.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因对其形式的构筑当为此理论的先驱,五十年代以前中理论家的观点也应涵概其中。近年来关于政治发展理论的著作汗牛充栋,但于此理论本身的研究却少有人关注,尤其国内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一些因前提的不定性而模糊的概念和学派划分有待清晰。此理论的发展因其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有互动关系,不仅有学理价值,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籍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政治发展理论的发展和目前流派的梳理分析,对此理论提出一种可能的参照。
关键词:政治发展理论 理论构架 主流范式 替代范式
政治发展理论是比较政治学的分支学科,起始于本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旧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亚非拉地区相继出现一大批新兴的独立国家。这些新兴国家获得独立以后,面临着如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社会科学界开始把研究的视野扩展 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研究这些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现代化问题成了热门的研究课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都来参加这方面的研究,美国官方和各大基金会也慷慨解囊,大力资助。这样到60年代在美国已形成了一股跨学科、多面向的现代化理论思潮,其中包括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政治发展理论等。可见,政治发展理论是美国现代化理论思潮的一个支流。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它与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并称,叫做发展政治学。
1954年,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加里布埃尔·阿尔蒙德(Gabriel Almond)的主持下,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该会把不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当作重点研究课题,并于1959年召开了一次关于政治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会。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比较政治委员会的成员合作研究,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政治发展”问题的专著。到6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政治发展理论。
实证主义的理智并未改变主流派学者的种族优越感和对扩张的认同,分析技术下的结论有意无意的出卖给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⑴。几十年来三世界国家境况的恶化和九八亚洲经济危机都可成为这种理论不适应性的印证,这就使学者和政治领导人转而关注替代理论及解释,尽管某些理论有导致封闭和官僚主义的倾向。政治发展理论以其发展的速成和著作的庞杂有失精练统一,其范畴又因同时期其他理论的不定性流于模糊,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发展现状使定期的盘点成为必要。以下笔者将试图以逻辑的顺序对此理论的范畴、构架和发展以阐释。
一 范畴的界定和基本派别分析
评点一种理论必须先对其概念的范畴以界定,哪怕只是一种假设。亨廷顿⑵和齐尔科特⑶都认为政治发展理论是比较政治学的一支。问题是比较政治学目前尚未形成其独特的概念体系,齐尔科特甚至认为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本身。事实却是政治发展理论围绕着政治学说的各种主题。笔者认为政治发展理论是在认识论的角度上划分的,与政治文化、政治经济、国家系统等理论属同层面,比较政治学是方法论角度的定义,政治发展理论以比较政治学为研究方法同时成为后者探讨的课题。政治发展仅仅体现政治变革的实际状况,它既包含着正面的积极发展,也包含着政治衰败。被许多人认为等同于政治发展的现代化也只是它一个理论分支。
有关政治发展,专业内的理解似有三种。在美国政治学中它通常等于政治民主、代议体制、分权等(如卢西恩.派伊)。发展也常被提为现代化,它在资本主义内强调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有时结合那些协调与计划引起利润竞争和剥削的国家机构,在社会主义内指社会民主主义政权,他们愿分配给人民以满足某种需要(如公益事业)同时提高生产力。最后发展可以按人类要求来理解,这指联合国的发展问题专家所提倡的概念,各国指标按识字率、教育、保健、住房等项目制表。前两种理解都在试图吸纳后者。
在上述提供的范畴内,我们可以把此方面林林总总的学说分为六个主题:①政治发展,②发展与民族主义,③现代化,④不发达,⑤依附性,⑥帝国主义。前三者构成了主流范式而后三者构成替代性理论构架,下文将分类阐述:
⑴政治发展
区别经济发展,传统政治论著强调政治。这些论著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①与民主概念有关②集中政治变革及发展方面③研讨政治发展的危机与结果。
民主是政治家普遍讨论的。早期詹姆士.布赖斯⑷、卡尔.丁.弗里德里克⑸与西摩.马丁.利普塞特把选举与宪法的合法性作民主的条件,对这些前提的认同遍布在后来政治发展的概念中。阿尔蒙德⑹力求把正统体系与文化理论结合进政治发展正是对政治不变观点的例证。派伊也表明他虽然承认对发展的多种定义,但他偏向西方民主⑺。他们的绝症是民主的发展必须与坚强的政府和有序的权威平衡⑻。在民主内容中固有的是带西方价值取向的设想,这造成近期民主的式微。
变革理论从未占过主导,美国政治委员会承认了此理论的贫乏。作为本理论的后续,他们转而研究发展的危机与后果,他们试图超越比较研究的“正式与体制偏见”,寻求一种理论基础。他们的概念集中于一种“发展综合体”或政治体系的分化、平等、能力。但不久这些专家自己就对综合序列理论提出疑问。这类理论以概念的模糊和观点的重叠走向终结。
⑵发展与民族主义
经典意义的民族主义是由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向欧洲扩张激发起来的。历史学家和社科学家把民族类型大致分为九种:A)土著民族主义, B)传统民族主义,C)宗教或象征民族主义,D)自由民族主义,E)整体民族主义,F)资产阶级民族主义,G)技术民族主义,H)激进民族主义。其中新式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引起这方面专家的注意,它强调由“民族资产阶级”表达,他们的利益根植于本国而不是和外国影响相连接的私人资本。
关于民族主义的著作常常把发展解释成不断增强的或者不同步的变革与成长过程不断增强的发展意味着从传统阶段到现代阶段的直线进展,不同步发展指社会各部门的增长速度具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这些著作也强调与民族主义有关的政治发展,他们注意使人民不但为本国自豪,而且尊敬并服从权威与政府合法性地灌输方式。同时他们也研讨民族主义对经济、社会与文化心理的影响。这些著作不谋而合的一致是:某些民族主义激励对发展有效,但民族主义越强烈,新的要求与行动起来参与国家生活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可导致变革与发展。
在涉及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时,发展与民族主义关系往往被强调,这些国家里有一种新民族主义设法通过争取独立和国家地位,为语言、种族和宗教等主要分歧所割裂的集团寻求共同的政治忠诚。同时民族主义理论也力图研究新兴社会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霍勒斯.戴维斯分析民族主义,认为民族主义有对社会造成灾难性破坏和有益于社会的两种可能⑼。他引述马克思的话说明在无产阶级统治下,各国人民和谐合作,民族主义如何成为国际主义兴起的条件。发达工业国在对三世界国家扩张中的矛盾将促使社会主义兴起。这些著作中对民族主义导向作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问题争议颇多,马列、卢森堡和毛泽东等都持不同观点,而各学说的消长也随这些国家现实的兴衰而上起落.
⑶现代化
西欧的经验提出一条走向现代化的直线道路。十九世纪的进化论断言西方走上一条经过连续发展阶段的道路。这种不断发展观点意味着相信西方世界可以使其他欠发达地区文明化,征服和扩张会连同欧洲价值观向这些地区扩散。马克斯.韦伯对比传统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塔尔科特" .帕森斯提出一分为二许多变项使传统社会的归属性地位、特种作用和普遍性价值观相并列。这种理想型的分类和结构功能主义学说对以后现代化主流思想影响很深。关于现代化方面学说庞杂,这里梳理成三种观点:
Ⅰ阶段理论与现代化:战后不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集中于利润、开发原料和新市场,而且试图凭借大量经济、技术援助把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这促成阶段论产生。这个理论的前提是:A通过变革达到高水平秩序。B变革会通过一系列阶段必然发生并趋向某些西欧社会特有的性质。C变革来自同样原因。阶段论专家以此为前提对社会发展作出了许多划分,但往往是同一层次上的不同说法,划分范围也有重合。
Ⅱ现代化与社会衰败:这是保守派普遍认同的观点。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谈到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经济增长、社会升迁加速以及政治参与,他主张通过约束团体与政治、限制大众传媒和进入高等教育以及控制社会动员控制调节现代化进程。亨廷顿主张维持现状而不主张不稳定和革命的不确定局面,尽管亨廷顿称他的发展观是辩证的,是在要求与能力间变动的,但他最终偏重于一个参与性与动员性社会体制的稳定而不是潜在性破坏的要求。他一再提及列宁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社会治理、提供有效权威,并使动员性的党组织合法化的能力。其实他强调的秩序对一切政治制度都极为重要,他事实上贬低了现代化的动员与参与形式。
纳尔逊联系五种发展模式来研讨发展问题A)自由派模式,B)资产阶级模式,C)专职模式,D)科技治国模式,E)民众主义模式。他们把五模式用于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中经济发展中经济不平等开始出现;另一个阶段社会各阶级开始要求取得政治参与和权利。所有这些都是理想模型,学者们试图把自由派类型与其他四种分开以说明政治参与的张弛影响社会平等的程度。
Ⅲ现代化政治:戴维.阿普特在《现代化政治》一书中一种政府类型学以及变革的某些理论。他指明两种模式“世俗-自由派”或多元主义系统,以及“神圣-集体主义”或动员系统。它们分别用于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民主主义和中国、埃及等以动员系统为代表的国家。后来安朗多.帕斯吉诺在评价时把阿普特的政治系统类型与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联系起来并对他们的动员概念提出批评,即概念过于笼统,有待准确。
⑷不发达
发展理论一般涉及发达国家经验,传统的欠发达国家发展观往往以为各处都有发展机会:资本、技术可以下渗,资本主义的扩散可以解决贫困、饥饿、医药等一切问题.二战后的事实使他们觉醒,随后不发达理论渐在不发达国家学术界显影。这些包括马克思与非马克思观点。
非马克思观点来自阿根廷劳尔.普雷维什领导下的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的经济学家们。他们认为当欠发达国家的本国经济面临外来渗透时,新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将作为国家利益的支持者而崛起。巴西的塞尔索.福尔塔多⑽是这一观点的代表。
人们一直认为发展的思想坚固的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渊源而不发达理论的最初概念基本上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受到批判性的审视。艾登.福斯特-卡特⑾注意到马克思不愿讨论不发达的形式。马克思觉察到资本主义产生财富贫困的倾向,但是发展在国内而不是国际领域。应当说马克思的着眼点发达国家。埃及学者撒米尔.阿明则持相反态度,他强调从欧洲中心思想以外去寻找发展的理解.他认为马克思预见到任何都没有能力长期阻止本地资本主义发展,可由于垄断势力的兴起,外围地区资本主义发展仍然是外向的,依靠外部市场,所以不能导向外围地区的繁荣。英里注意到马克思在对爱尔兰问题的论述中有不发达理论倾向。若干种不发达理论是有影响的,他们分三种有交叉的理论倾向:A中心地区资本主义发展与外围不发达B不平等发展C不平衡发展。
中心-外围理论强调中心国对卫星国的剥夺。不平等理论的坚持者看到向外围资本主义以及其向中心资本主义不同的过渡形式是由于资本主义本身生产方式及其贸易机制对前资本主义形态影响的结果,不发达国家不应与发达国家早期阶段混同。因此,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按国际顺序,即从外围地区开始。不平衡发展提出新观点:社会发展较低阶段的特点同较高阶段的特点融合起来具有极为矛盾的特点,这使一个过去落后的民族在某时期超越一个先进的民族⑿。
⑸依附
这个概念普遍使用于亚非拉的比较分析,他于六十年代出现于拉美,后来又被一些有关非洲、亚洲的著作使用。主流派作者和进步作者都在解释发达与不发达时吸收了这个词,造成相当多的混乱。
理论家们对依附的概念各执己见,列宁的依附不限于殖民与殖民地,还包括各种形式政治上独立,而经济上具依靠性的附属国。智利的奥斯瓦尔多.松凯认为“依附性”概念把国际上战后资本主义演化同当地发展进程各有区别的性质联系了起来,而取得发展是有选择的,它属于一些特殊的能自行加强特权积累的集团并保证贫困存在。⒀而巴西的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的依附则体现为衣服国的经济取决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和扩张⒁。 关于这个概念的提法如此繁杂关于此方面的著作的论点更让人莫衷一是。这些看法都持反帝立场,但却可分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这是因为许多扩散理论的发展被并入依附理论。如设法影响激进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常使用资产阶级社科概念。反对这种看法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持有非马克思主义观的依附论者联合起来。同时不熟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社科学家以为依附者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们反对外国渗透⒂。
这种混乱状况招致许多批评,而批评者本身也陷入混乱和不准确。但批评间的分野很明显。正统派的资产阶级对依附性的看法通常侧重在帝国主义范围内建立资本主义。激进或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则是消灭依附性同工人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联系起来。
依附论因其内在的复杂矛盾困于瘫痪,但它却仍在发展政治理论著作里频频出现,一股致力于重新评点此论的浪潮正在涌起。
⑹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广义的概念应源于16-17世纪重商主义的西欧国家在亚非海岸夺取贸易据点,后转为大规模掠夺。一般意义的帝国主义产生于18世纪70年代,对外表现为对殖民地的控制与影响变为正式、“合法”。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这种扩张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造成。另一种理论以自由派为推动力,他们认为不平等完全可以在国内调整。
谈及现代帝国主义,有两个观点影响较大。来自中心国家的观点强调帝国主义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是必要的;来自外围国家的观点集中于资本主义对世界贫困社会的消极结果,后者已和依附论融合。
对于帝国主义理论,仍可分为非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前者有霍布森、考茨基、熊彼得等,后者包括卢森堡、布哈林、列宁等。
二 观点的评析与追溯
经过以上六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主流范式与替代范式思维构架上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评点:
关于主流范式:这往往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这里的理论家似乎只是谈论琐事、抽象问题和模糊用语,他们的观点很抽象,缺乏对具体情况的实用性。他们把国家搁置在理想构造的静态的框架中,这种抽象使研究的客体失去了它历史的意义,而他们基于实证学的概括则成为万能的演绎。利益的角度和文话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理论有意无意地充满种族中心主义和资本中心主义的倾向。他们用理论极力证明既得利益的合法性;为这些国家的进一步扩张鸣锣开道。这种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扩张是必然且必须的,扩张可助" 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而那些因不发达等失去扩张机会的国家就只能靠自己发展。这样他们理论的荒谬性就昭然若揭了,使人感到他们的政治更象外交政策。
主流范式自身的痼疾使它招致外界的许多批评,并在替代范式凸现的境况下式微,而它内部的反思也许会成为再度崛起的契机。
关于替代范式:这种理论一般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在他们的祖国在政治上站起,等待发展时,这些理论家试图摸索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有所成就。但是,因为这些理论的速成和过于现实的使用意义,许多理论有欠精辟,不同流派的观点也多有重叠之处。他们注重交换、流通和贸易,忽视生产与生产关系,忽视对政治经济学古典理论的研读,包括马克思主义,忽视计划经济或市场机制中围绕国家作用和阶级问题,规划理想主义的和必然的结果而不加具体分析。这些成为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发展中波折不断的一个原因。往往是因为误读和不了解,一些替代范式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但他们思维的方式和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很接近。
以上两种范式的特点体现出的是方法论与价值观的分歧,这促使人站在这两个角度上追溯到政治发展理论模型构造的先驱:卡尔.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这两位奠定近代政治学基础的巨擎虽生于一国,但其思想因性格、时代、生活环境的相异截然不同,使后人观点的内容千变万化,却都可以他们构筑的两大体系界分开。从哲学上讲,韦伯近于康德而马克思更近于黑格尔。韦伯的理想类型学是实证主义的,他的特点是零碎、静态。马克思是辨证主义的,特点是整体、动态。政治学上,韦伯主张发展的静态概念其基础是认清工业圈科层秩序与众不同的理性特点;马克思提出发展的动态概念,其前提是人与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韦伯是渐进的,理想主义的,注意发展的必要条件,强调常规化、效率、专业化世俗性差异与专门化基于观念和社会影响。马克思是革命的、现实主义的,他寻求结构基础的变革,使他的理论基于历史与现实。于历史观与价值观,韦伯的观点是片段的,经验的,非历史的对世界的认识不能完全,价值观与事实相分离是研究的基础,经验科学不能提供有约束力的规范。马克思的观点则是全盘的历史的,以生产力为基础,价值观与事实相结合,价值观源自物质基础。他们构筑的思维框架涵概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观,这完整的体系使两流派的各表象都找到了理论上的端倪。
追本溯源,我们通过两大构架整体的把握,会对今天庞大且混杂流派下的发展政治理论 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向和对国内的思潮影响也会有更稳健的眼光。
三 政治发展理论的前景和在我国的演进
政治发展理论也和政治发展问题一样,充满着变幻不定难以捉摸的变化。两大范式的此消彼长并不能否认政治发展共同的目标,单方的理念框架有互补充实的必要,更现实的是二者都在力于吸收对方的见长之术以确保自身持久的张力。这就使政治发展理论在面临车裂之险后,其内部走向渐进的融合的趋势,虽然这有时表现为相互替代的要求。这里,马克思主义观点在被激进的非马克思主义者看好。
一度衰微的主流范式在八十年代重振旗鼓。阿普特重新提出现代化问题,宾德和埃克斯坦对发展理论表示希望,阿尔蒙德、亨廷顿、帕肯汉重申了主流派发展理论的霸权。苏与东欧的破裂重新兴起了民族主义的兴趣。主流范式在融合了激进者合理观点后试图再度指导不发达国家。还涌现了新思想如贝茨⒁谈到个人选择与非洲资本主义市场 。
沃伦致力于把帝国主义研究同发展理论结合,强调资本主义积极面。
讨论欠发达世界中的三位重要贡献者萨米尔.阿明,克来夫.托马斯和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的著作更可代表可喜的前景。他们诚恳地通过 向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理论的综合建立更可行的理论。主流派和替代性的理论家们的观点对每一主题的著作都有影响,而思想交锋的每一点都有助于澄清制定成功理论的斗争方向。发展理论与不发展理论应对未来起作用因为他们右经典理论得益。虽然理论并非精练统一,但他们有助于了解国际秩序中资本不断发展演变下的不平衡发展。它们可以促使人们注意滞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问题,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思考被剥削权利的各国人民如何抵制资本主义压迫行为的种种方法以及寻求向民主与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关于政治发展理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早有探索。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的军政、训政、宪政就可看作对发展阶段论的涉及 。建国后毛邓等领袖的理论更有很多可作为立足本国的发展理论经典。
面对西方思潮的涌入,国内没有流于浮躁盲从,虽然于体系的构成有待进一步发展,但保持了独立和特色。笔者涉猎了国内有关著作和先生们的见解,认为我国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特色可分以下几点:(1)立足本土。建立基于中国政治发展现实的概念体系,为中国政治学提供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2)纵横整合。以国别、区域和国际等为横轴,以政治发展进程为纵轴,整合多种角度和线索,使中国政治学研究具有更为丰富的理论体系;(3)学用呼应。通过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既为理论研究培植更为深厚的现实基础,增强理论研究的解释力,又为应用研究确定更为明晰细致的方向,提高应用研究的分析水平;(4)综合借鉴。综合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借鉴国外政治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丰富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角度和方法,开辟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5)关注现实。注重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进程,为中国政治学研究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增加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参考价值。
四 结论
综合 上述对政治发展理论流派的盘点、对其构架模式的追溯以及对今天发展趋势和在中国发展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可把以下作为结语。
政治发展理论在西方起源于50年代,至今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它所研究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崭新课题,而政治发展理论也和政治发展问题一样,充满着变幻不定难以捉摸的变化。回顾政治发展理论关于民主化前提的研究,我们既看到它的重大意义,也发现它明显的稚嫩和难以避免的局限性。一方面,政治发展理论无疑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政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人们提供许多富于启发性的见解;但另一方面,政治发展理论也表现出理论本身的苍白与贫乏,它被现实发展牵着鼻子走,容易被眼前和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主流派的失误在于:
一:主张价值与事实分离、轻视价值判断,这使得它失去了提供有效政策建议的资格。二:忽略了政教分离这一" 现代政治的核心特点,忽略了传统政治的核心特点就是政教合一,这使得它在为发展中国家出谋划策时,往往没有切中政教分离的要害,往往忽略了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历史传统。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中心论又难以对不发达国家予以中肯的认识,可行的指导 。激进派可立足本土,却忽视了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放弃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这些使目前的政治发展理论虽然可提供对现实发展的各种各样的解释,但从整体上,它还不能为人们提供有预见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我们正处在政治经济发展的轨道上,作为理论工具,能否把握好政治发展理论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审视历史,盘点现状是为思勉未来。对于政治发展理论,我们的研究尚处于初期,它开端的趋势很好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学习中不忘记对哲学,对政治经济学基础的打造,作出本土的、科学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政治发展理论。同时,在面对涌进我国大千百态的各种思潮时,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稳健地寻求自己的道路。
参考书目:
(2) 《转型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前言 亨廷顿
(3) 《比较政治学理论》 R.H.齐尔科特 7—16页 (5) 《立宪政府与民主》1937 卡尔.丁.弗里德里克 (7) 《政治发展诸方面》 卢西恩.派伊 (1966 第四章)
(8) 《转型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亨廷顿
(9) Davis.HoraceB 1967 Natinal and Socialism:Marxist and labor Theories of Nationlism to1917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10) Furtado,celso 1964 Development .Translated by Ricardo W.de Aguiar and Eric Charles Drysdale.Berkeley:Un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1) Foster—Carter,Aiden 1974“New---marxist Approaches to Development and Undevelopment.” I Emanuel De Kadt and Gavin Villiams(eds),Slciology and Development .PP.67—105 London Tavistlck Publications.
(12) Nocaod George 1966 Uneven and Combined Development in History . New York:Mert Publishers (14) Beth.C.Richard and dilmus D.James 1976“Dependency Analysis of Latin America Research Reciew XI(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