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以人为本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思考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4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指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指出充分就业的重要性,并分析当前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就业变化的观念,提出以人为本指导大学生就业,增强大学生就业竞

[摘要]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指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指出充分就业的重要性,并分析当前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帮助大学生树立适应就业变化的观念,提出以人为本指导大学生就业,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以人为本;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背景与必要性

(二)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必要性。近年来,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均下发文件,要求各部门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并将就业情况与专业设置、招生人数以及各种评估挂钩。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涉及数百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就业乃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大量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过高的失业率,无疑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相悖的,将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一)自身定位太高。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但许多大学生还是不能摆正心态,在择业期望上超过了社会实际。在地域选择上,他们以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为目标,不愿意到西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在单位选择上,将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热衷于进机关单位、垄断企业、外资企业,忽视中小企业和条件艰苦的单位,甚至觉得到一线当工人是下等人干的工作,不仅自己没有面子,连家长都脸上无光。在岗位选择上,要求地位高、待遇好、专业对口,不愿从基层做起、从艰苦工作做起。带着这样的思想去找工作,往往会错过大量的机会,造成学生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招聘单位认识欠缺。一些同学缺乏就业方面的知识,连什么是国企,什么是事业单位,什么叫外企等等所知甚少,更不能准确地判断单位的好坏,有无发展潜力。本来有些岗位,现在看起来条件不太好,待遇也不丰厚,但却很有发展前途。如果在这样的岗位上坚持不懈干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未来。只是一味放弃那些目前待遇低、薪水少、离家远的单位,以致失去了自己发展的机遇。对任何人来说,只要把自己的未来放在自己抓住机遇艰苦奋斗的基础上,而不是患得患失,就业的大门就永远敞开在面前。

(三)就业态度不端正。现在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都寄希望于父母、亲戚、朋友等关系寻找好单位,并不想通过自己去努力获得,不想凭自己真才实学竞争得到。不少学生毕业时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在就业过程中,有些学生不积极就业,总认为好工作会掉在自己的头上,有的甚至懒得去招聘现场,要不去了也不带简历,不介绍自己;或者认为自己能力不强,怕和同学竞争;还有的面对就业单位复杂的应聘程序,就认为自己肯定不行,自动放弃。

(四)缺乏就业经验。应聘能否胜出既要有外在条件的准备,也要有内在心理的准备。外在缺乏良好的职业形象,行为谈吐过于随便不会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没有过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心态同样会在细节上丧失竞争优势。对应聘程序不清楚,对就业政策的领悟和接受上,对择业手续具体的办理程序上,对信息渠道来源上心里不清楚是毕业生存在的又一问题。表现在主动寻求信息以及利用、分析信息的能力差、对用人单位的了解能力差;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和自我调节能力;表达能力较差;对社会知识以及应聘岗位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缺乏对应聘材料的组织、应聘面试等技巧的掌握。

三、以人为本指导大学生就业

(一)树立正确就业观,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要引导大坚定理想信念,认清历史责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型择业观,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把自己的前程追求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成才道路。要采取措施,建立全程就业指导的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开班会、谈心、辩论等形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错误的择业思想和行为,开展榜样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必须先养活自己,再实现理想,不急于求成,即‘先就业,再择业”。就业工作要从大一新生人手,制订计划,开展经常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中。一年级在大学生中开展个性倾向测试,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潜能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为学生量身订做符合其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方案;二年级在大学生中开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课程,强化职业意识、观念和责任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对自我能力、优势进行评估,在实践中完善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知识结构,促进职业素质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塑造和职业道德的养成。三年级在大学生中开展实习和培训活动,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心理调节能力等;四年级在大学生中开展就业政策、程序和相关择业技巧指导。这四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二)拓展就业信息渠道,提供高效优质就业信息服务。为学生编写发放就业指南,包括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发布网站、大型招聘会安排日程、就业活动流程、就业服务机构地址、就业协议的内容等。经验表明,每年到学校招聘的单位往往带有一贯性,所以要统计每年学生的就业信息,信息要详细,要包括招聘单位地点、待遇、对学生的要求、就业程序等等;并了解已就业学生就业中的经验,跟踪调查的工作后的感受,将这些信息及时的反馈给下一届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将要来招聘的单位有个大概的了解,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单位。统计学生的就业意愿、联系方式,要求学生保持手机处于开机状态,便于及时有针对性的给用人单位推荐。要在每个班设立专门的信息员,和班干部、学生党员共同负责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不但要在信息栏上及时的发布就业信息,考虑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宿舍都通网络,都有电脑,所以还要利用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建立QQ群、网上同学录、博客等方式,要求将这些信息发布的网址设为浏览器的首页,提醒学生随时关注,保证每位同学能及时方便地了解就业信息,同时积极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

(三)提高学生素质,讲授就业经验和技巧。要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提高学生素质是关键。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开始专业课程。要调研着重了解用人单位招录大学毕业生时重点关注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初次就业时用人单位看重的因素,及时调整教育方针,因材施教。如我院从2006届毕业生开始,在毕业选题阶段按照学生所签单位的种类,重新划分专业班级,在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了相关课程,聘请该领域知名教师授课。这样不但使在本专业就业的学生为将来工作打下来坚实的基础,也使跨专业就业的同学了解了行业的基础知识,降低了学生就业适应的难度。在做毕业课题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深入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习活动,缩短适应期,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通过追踪调查了解,发现这些措施的实行受到了学生、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大三第一学期末,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写个人简历,开学时通过评比展示优秀个人简历等活动,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同学们积累写简历的经验。解下来通过邀请老师做有关就业的专题报告和讲座,组织开展模拟招聘会等活动,使每位同学在找工作之前都得到思考、锻炼的机会。同时,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气质类型、独立意识等方面帮助学生做自身条件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同样重要,要把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调整三者结合起来做出更具个性化、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方案。

(四)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扩招以后,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高等院校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同时要更加强调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使高校的毕业生不只是为了就业,还要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岗位使更多的人能够就业。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比赛,参加“三下乡”等活动。努力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唱响“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大学生基层创业”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号召,树立勇于为祖国宏大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才华的坚定信心,树立自主择业、基层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

参考文献:

[2]郑确辉.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2):34-36.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yanyu/170581.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