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颜色词英汉互译技巧分析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论文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差异;语用等值;文化信息;翻译 论文摘要:语言中的颜色词丰富多彩,且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上差异较大,同一颜色词在这两种语言中所表迭出的文化内涵有时相去甚远.因而颜色词

"

论文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差异;语用等值;文化信息;翻译

论文摘要:语言中的颜色词丰富多彩,且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文化上差异较大,同一颜色词在这两种语言中所表迭出的文化内涵有时相去甚远.因而颜色词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误点。也成为英汉互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拟从荚汉颜色词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入手,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颜色词翻译的影响,强调了在翻译中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性,并试图探究翻译英汉颜色词的技巧。

一、引言

每种语言中都有许多借以表达自己特定文化概念的词语,它们的所指只有在某一特定文化中才是最清楚的,一旦越出自己的文化背景,进入一个与之有差别,甚至差别较大的文化背景中,就可能出现翻译问题。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植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折射出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因此,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词的使用及由颜色词所产生出的联想意义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英汉颜色词语的文化差异,即一种语言中常有一些词在其它语言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等值词。由于文化的局限性,这种差异可能给我们的英语学习和翻译造成困难,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本文拟从英汉颜色词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入手,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颜色词英汉对译的影响,并探究翻译英汉颜色词的方法和技巧。

二、英汉颜色词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曾指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在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颜色词语是英汉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两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的差异

毕继万先生在谈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英汉文化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时指出:“英汉语言的差异反映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区别。例如,英文化的人思维时习惯于形式分析,突出主观作用和以主体为中心;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则往往是整体把握,从实际出发和注重主客体融合。”这一点可以从gteernhouse和black tea的汉语翻译得到印证。Greenhouse是green(绿色的)加house(房子)构成。汉语译为“温室”,西方人强调这种房子的内在功能,即在寒冷的天气条件下,保持植物的生命力,使其处于绿色状态;而我们中国人则突出其给人的整体感觉,即进入其中感觉比其它房子“温暖”。再如,英语说“black tea"(黑茶),汉语说“红茶”,为什么同样一种茶被描述成了不同的颜色?一般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通过茶水来判断茶的颜色,而英美民族通过茶叶本身来判断茶的颜色。事实上,中国人并不仅仅是出于茶水的颜色偏红就决定叫这种茶为“红茶”。在中国文化里,红和绿是一个颜色对,常常成对出现。红茶((black tea)和绿茶(green tea)在中国文化里达到了完美的对称。了解到这一点就无怪乎中国人称这种茶为红茶了。除此之外,黑色在中国文化里常常带有非常消极的暗示,很难想象中国人会用黑色来给茶这种他们最喜爱的饮品命名。英美人称这种茶为“black tea"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中国人的种种文化上的不安,而是他们更倾向于客观地描述事物。

又如:我们中国人习惯用“米”色来描述淡黄色,皆因米是我们的主食;而英美人则以cream(奶油色)及butter-yellow(黄油色)来表示。

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注重神似,思维特征具有整体性、意向性、模糊性。西方文化讲究科学精确,一丝不苟。他们以自然为认知对象,对客体,尤其是客观世界进行研究,因此具有客观性、分析性和精确性。

(二)价值取向差异

中国自古以红色和黄色为贵,以白色和黑色为贱。中 国人这种对红色的特殊情感,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中国文化中视黄色为尊,则源于古代对地神的崇拜。而白色和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常含贬义.这源于古代人们对方向和色彩的崇尚。西方文化深受基督教影响,西方人对颜色的好恶许多来自圣经。所以,西方文化具有重白忌黑厌红黄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红色象征着幸运、幸福、吉样如意。从远古起,中国人就喜欢红色,因而红色被广泛用于婚礼、生日及其它一些庆典。在汉语里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诸如“红人(a favorite with somebody in power ) ",“走红( being popular ) ",“红榜(honor roll ) " ,“红利(bonus)",“红运(good luck ) ",“满面红光(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 )”等具有褒义的词。比较这些词和它们在英文里对应的单词,我们可以发现,在英文里具有同样意义的单词和红色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以英语为母语者有时不仅不认为红色(red)和幸运有什么关系,反而认为红色代表着愤怒甚至暴力、恐怖、淫秽。例如:“have red hands(犯杀人罪)”,"red ruin(火灾)”," catch somebody red-handed(当场抓获)”等等。又如“to see red”是“发怒”、“冒火”的意思,"red flag”指“使人生气的东西”,这些词在汉语中很容易引起误解。

在中国文化里,黄色是被赋予最高特权的颜色。中国古代的哲人认为黄色居五色之中,是至高无上的,黄色也是万世不变的大地自然之色,代表着土地和中心,是最尊贵的颜色。“黄袍”、“黄门”、“黄榜”都与帝王有关。只有皇家才有权穿黄色的衣服。在西方,情况则完全不同,黄色在西方所代表的意思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在西方,圣人彼得(St Peter)穿着黄色的衣服代表着公正、荣誉和智慧,而犹大(Judas)穿黄色衣服则是叛徒、嫉妒、懦弱的表示。有时候黄色也代表着平庸和不重要.如“yellow dog(卑鄙之徒)”,"the yellow press(哗众取宠的书刊)”,“yellow journalism(故意耸人听闻、歪曲事实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在现代汉语中,黄色由西方传入了色情、淫秽的意思.如“黄色书刊”、“黄色电影”、“黄色笑话”指低级下流的东西。

在汉语和英语里,白色都是真诚和纯洁的象征。但是相对于英语,汉语中白色更多地和死亡和悲拗联系在一起,有时还有“徒然”、“空白”之意.因而,白色对中国人来说也暗示着不幸。如:“白事”(即丧事)、“白头孝子”(披麻戴孝之人)、“翻白眼了”(死了)、“白吃”、“白干”等。这些词译成英语与“白”则毫无关系。和中国人不同,以英语为母语者倾向于认为白色是高贵和幸运的颜色。因此,白色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地用在婚礼上.许多与白色有关的英语单词都有正面的含义。例如,在英语里“吉日”是a white day,“幸福的日子”为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善意的谎言”表示为a white lie,“公开认错”是stand with a white sheet."

黑色在中国和西方文化里都以贬义为主,常与“坏的、邪恶的、非法的、秘密的”等联系在一起。汉语中有“黑心、黑帮、黑市、黑货、黑名单”等。英语中有“black-hearted(黑心的),black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mail(勒索、敲诈),black dog(沮丧),black sheep (害群之马)”等。

(三)政治背景、宗教信仰的差异

各民族自古就用颜色代表政治派别或社会地位。中国从唐代起就以服饰的颜色来分辨官位品级,皇帝著黄袍,亲王及三品官员著紫袍,四品、五品著红袍,六品、七品著绿袍。官服上有文饰,而平民之服无文饰,所以称白衣.黄色也为中国道教人士所偏爱,中国道士大多头戴黄色的冠帽,所以“黄冠”就成为道人的代称。颜色的文化色彩在中国政治史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称“红军”,所驻扎区域为“红区”,共产党的政权称为“红色政权”。而国民党常常跟白色联系在一起,国民党控制的军队被称为“白军”,所控制的地区被称为“白区”,国民党的残酷行为被称为“白色恐怖”。再看看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时曾有过大批带“黑”字的词语,如“黑五类”、“黑帮”。

“黑干将”等等,当时是指反毛泽东思想或反革命的意思,与之相对应的是红色,如“又红又专”、“红色接班人”、“红卫兵”、“红旗”等,这些词语里的“红”字当时都是拥护革命的意思。

在“荷马史诗”中频频使用“the black death"(黑色死亡),the dark came whirling across one's eyes(暗遮盖T某人的眼睛),black night came whirling down across one's eyes(黑夜笼罩了某人的眼睛)等来表示死亡。在圣经里,黑色象征着魔鬼与邪恶,痛苦与不幸,因此黑色被认为是死色。耶稣的受难日是星期五,因此把这一天称为black Friday.所以,西方人把黑色视为禁忌之色。白色则是上帝、天使、幸福、欢乐和道德的象征。在圣经中出卖耶稣的犹大身穿黄色衣服,yellow也就被赋予了“胆怯”、“无耻”之义。

三、文化差异对颜色词翻译的影响

“翻译即交流文化。”在颜色词的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语和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心理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原文指称、言内和语用三种意义移植到译文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障碍。我们应设法消除障碍,使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失真减少到最小,在译语再现源语过程中,由于两者的差异,译语和源语所在文化氛围的不同,在理解原文信息和作者创作意图时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主观色彩,有时可以采用独特的处理方法,体现自己的风格。对于两种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异中求同”,在忠实原著的前提下,也要敢于创新。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语用意义相当复杂,颜色词的翻译也就比较困难。例如红色(red)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都相当普遍。上文己提到过“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幸运、幸福、吉祥”,多为褒义。而在英文化中红色(red)就带上了很强的贬义。下面请看中西方两部著名的小说名的翻译,以管窥文化差异对颜色词翻译的影响。

汉语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颜色词的运用也丰富多彩,灿烂夺目。最典型的要算曹雪芹先生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红楼梦》中的“红”寓意非常深刻。“红楼”旧指富家女子的住处,指华美的阁楼。在这部文学巨著中,它象征着贾府;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生来爱“红”,爱的是那些薄命的红颜女子。“红”在小说中也象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所以“红”对小说有着至关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贾宝玉性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翻译这部巨著时,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将《红楼梦》只译其原名《石头记》< The Story of the Stone ),使译名失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变得平淡;同时,他用Green Boy ,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分别来翻译“怡红公子”、“怡红院”,这些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红”的语用意义,同时也削弱了原著浓厚的艺术色彩。后来有人将书名译为"A Dream in Red Mansion"明显比前者较忠实地反映出这部文学巨著的深刻含义和深远的影响。

又如美国著名作家Nathaniel Hawthome的小说TheScarlet Letter(1850)享誉中外。它在中国的影响当然受益于它的译名《红字》.小说名中的Scarlet是指一种鲜红的颜色,而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个词是有深刻意义的:它一方面指字母“A”颜色如鲜血一样的鲜红欲滴、令人惧怕;另一方面“Scar(伤疤)’’又暗含这颜色的由来,是刻在女主人公胸部令人恐怖的鲜血经时历久的凝固,令人不禁为女主人公的命运不公而愤怒、怜借。译名《红字》选择了“红”是因为红是血的颜色,鲜红的印记。它可激发译文读者的好奇心,并使人产生疑虑一一鲜红的字该刻在什么地方呢?译名很好地做到了引人入胜,使人心中对主人公悲惨而不公的命运产生共鸣,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英汉颜色词对译技巧

关于翻译的标准,张培基先生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忠实指忠于原文的内容,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畅、易懂,符合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颜色词时,不能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完全对等,而应追求语用等值,准确地翻译出“颜”外之意。从众多翻译家的实践经验看,英汉颜色词的互译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保留原色对译法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的联想意义存在相似之处,即共性,这就为我们直译这些对等的颜色词奠定了基础。例如:

(1)O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Robert Burns)

啊,我的爱人象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迎风初放。 (田乃钊译)

(2)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睛白多黑少的人。(鲁迅:《范爱农》)

The speaker was a tall, burly fellow with long hair and more white than black to his eyes.

(二)转换形象归化法"

如上所述,颜色词语往往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有字面意思又有由字面意义引申的联想意义。一般来说,只有本族语的读者才能从字面意义迅速地获取颜色词语的联想意义。这种联想能力建立在他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含有颜色词的习语一旦被译入另一种语言,译语读者将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对译语形式进行解码。因此,译者必须根据中英文化的差异和译语读者的审美心理调整译语的表达形式,做到对习语的翻译变色而不变意,从而适应读者的信息接受习惯。例如:

(3)My finger was caught in crack of the door and got pinched black and blue.

我的手指夹在门缝里,压得又青又紫。

(4)看着有些人富起来,他就眼红。

He is green with envy at seeing some people get rich.

(三)移植形象阐释法

为了丰富民族语言,同时也为了保持原作异域风味,有时我们在翻译颜色词时需要移植原语形象,然后阐释其联想意义。例如:

(5)White goods consume 80 percent of the electricity in his apartment.

他家里的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消耗的电量占到80% 。

(6)在他们分别的前一天,他送给他一颗红豆。

On the day before their departure, he gave her a red bean, which is a token of their love and remembrance.

例(5)中的white goods如果仅直译成“白色商品”或“白色家电”,汉文化的读者会不知所云。例(6)中的“红豆”若仅直译为“a red bean”的话,就无法表达出红豆寄相思的文化内涵。

(四)舍弃形象意译法

有时候,由于源语和译语间的巨大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颜色词时,必须花大力气进行解释,这样容易使译文变得哆嗦,打断读者的阅读审美过程。因此,我们不妨舍弃源语中包含的颜色喻体进行意译,从而做到“得意忘形”。例如:

(7)In American politic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

在美国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有财团支持的人。

(8)我们不允许他们给我们国家脸上抹黑。

We are not going to let them bring shame on our country.

五、结语

翻译中文化内涵的处理是十分复杂的问题。王佐良先生说:“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是两种思想文化交流的过程。就颜色词而言,由子英汉颜色词在文化伴随意义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做到既保留源语的颜色意象,又传达源语颜色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如果译者想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保留源语的颜色词,他就可能会在意义上有所损失。反之,如果他想在意义上完全忠实于原文,就不得不在形式上,即颜色意象上有所变动。作为译者,在处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颜色词汇时应在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能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将附加在源语上的“超语言信息,即文化信息”传递过去。同时,应尽力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相当。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清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xue/16263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