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从性别角度探讨礼的起源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有关礼的起源和形成,众说纷纭,但很少有人从性别角度进行探讨。可以说,礼是从对男性、女性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开始的,是从对男女社会性别的认定开始的。最初的礼的规范和仪式也是来源于对男性和女性群体特征的确定,之后逐步形成对男女角色、活动范围、

[摘要]有关礼的起源和形成,众说纷纭,但很少有人从性别角度进行探讨。可以说,礼是从对男性、女性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开始的,是从对男女社会性别的认定开始的。最初的礼的规范和仪式也是来源于对男性和女性群体特征的确定,之后逐步形成对男女角色、活动范围、社会分工、权利义务的认定,而这些就构成原始的礼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社会性别;礼;男性;女性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关于礼的起源和形成,儒家经典中有种种理论,对此已有学者将其进行了归纳:或将礼的起源归之于天地,或归之于治乱,或归之于节欲,或归之于顺民心,等等。这些观点大多数都是站在儒家学者角度看问题,并且很大一部分所说的礼都是对“周礼”,即被孔子所推崇,又被后世统治阶级所提倡的礼,它与最初的形成的祭祀之礼差异很大,也可以说是已经发展变化了的礼。古之所谓礼,本指宗教祭祀之事,随社会的发展,礼的范围逐步被扩大,由祭祀之礼及于人伦的各种规范,再至有关政教的典章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社会各种现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人与人关系的探讨,而其中最基本、最古老的人际关系,即男女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对原始祭祀之礼的探讨中,发现最初对男女两大性别群体的特征的认定,及其社会分工、地位权利、责任义务的认定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认定过程就逐步形成原始社会最初的礼的内容和形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早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原始人就以群体的形式——“原始群”而存在。这是因为,原始群时代的人必须有合群或社会化的能力,否则就无法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生存下去。恩格斯指出:“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而在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社会化的存在,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排列和组合。事实上,除了年龄所形成的天然老少长幼差别之外,人群赖以区分的最原始的基本标准,就应当是人生而具有的先天区别——性别(Sex)。正如社会学者塞尔日·莫斯科维奇所说,“男人与女人之间性的二分法上的中心轴”乃是远古社会群体组织排列组合的两个主要依据之一。

大量考古发掘资料和人类学、民族学调查表明,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在一个人出生、成人、婚娶、生育、疾病、老死、安葬之时,在一起居住、饮食、聚会之时,在共同渔猎、农耕、生产之时,在向上天、土地、山川星辰、各种图腾祈祷、礼拜之时,常常举行特别的祭祀仪式。人们分别佩戴不同的饰物,使用不同的器皿,或歌或舞,或喜或悲,有一定的规矩、一定的程序。因此在《礼记·礼运篇》对于礼产生于祭祀有以下具体描述:“夫礼之初,起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馈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种充满宗教性的原始习俗,就是礼的原型。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所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礼字的本义来看,礼就是指祭祀。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

作为祭祀仪式之礼,在原始宗教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器崇拜或祖先崇拜等等。一般来说,自然崇拜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在人的再生产中,人口繁衍的形式是自然的、生物学或生理学意义上的,人们所崇拜的那些自然神,就不仅仅由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所决定,也有由其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所决定。对这些神的情感,实际上是对人类自我意识的折射。因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及生殖崇拜是相互关联。与自然崇拜有一定联系的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图腾”的原意是“他是兄妹亲族”,其词根ote,在印第安语中,是表示“出自共同母亲而不能通婚的亲兄弟关系”。这就是从性别关系上限制一部分男女的交往,也就是性别方面的禁忌。作为图腾崇拜仪式的礼在原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构成了原始社会的规范准则和秩序法规。一方面,原始初民通过图腾崇拜仪式表达了自己对图腾(亦即自然神或祖先)的虔诚之心,这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氏族成员对本氏族的忠诚和献身;另一方面,原始初民通过在图腾崇拜过程中形成的禁忌与礼仪,将其群体按照不同的性别身份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从而维系了整个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图腾崇拜的仪式“既包括对每一位参与成员的身份确定,也规定着与身份相应的行为规范”。也就是对参与者在性别确认的基础上,对身份的确定和其行为的规范,及对他们的评价和期待。如果说在图腾崇拜中还不能很明确地看到或确认性别角色的区分,或只能看到原始礼的概貌,那么在原始社会的生殖器崇拜中,则能进一步地反映出,人们对人的再生产形式和男女性别自然分工和性别角色的明显确定及形成过程。

已故知名人类学学者赵国华曾经明确指出: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是一种遍及世界的历史现象。在我国北方地区辽宁喀左东山嘴和牛河梁“女神庙”、内蒙赤峰西水泉、青海乐都、甘肃秦安大地湾等地的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发掘中,先后均发现了一些表现女性丰乳、大腹、肥臀和女阴的陶塑裸体女像、彩陶裸女塑绘像等。还有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陶器上的“鱼纹”、“蛙纹”等纹饰,都说明当时流行女性生殖崇拜,反映当时人们对女性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区分,尽管我们不能依此就断言说是女权社会,起码我们也由此可看到,当时对女性特征,特别是对生育能力的肯定和推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女性这个性别群体赋予一种抽象的认识和解读,由最初的自然的性的特征区别,开始赋予了社会文化的特征和意义。是对性别角色的认识的进一步的升华,是由一种感性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认识,不仅仅是女性的性特征问题,而且还是与神秘的自然、图腾及祖先崇拜相关的,就如后世的以“大地”来代表母亲的形象一样。后来随社会的发展,有了男性生殖崇拜。这种本来赋予女性社会群体的地位及其尊崇,转给了男性群体。不久,又直接上升为对祖先的祭祀。在对偶家庭阶段,人们不仅能像过去那样确认自己的生母,而且能逐步确认了自己的生父,从而对自己的直系亲属产生了无限眷恋的情感。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作用日益显著,人高于自然的观念逐渐兴起。人们不再通过图腾来保护氏族,而是希望祖先的灵魂,像其生前一样,能庇佑氏族成员。祖先崇拜愈来愈成为巩固社会男女血族关系的精神支柱。这是因为祖先的神灵并不像自然物、图腾和生殖器那么直观,但它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血族关系。随着祭祀祖先日益复杂化、程式化,并产生了专职的祭司,比起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生殖器崇拜来,就更具有礼的意义。

因此,祭礼之礼是人们对血族男女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其精神实质是对血族男女关系的尊崇。随着血族男女关系的形式发生变化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礼的内容也不断更新和扩大,并衍化出各种各样的礼,为统治阶级虚幻的血族形式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血族男女关系的形式主要表现为父家长制家庭,而且它已经打上了阶级的烙印。祭祀之礼从形式到内容上也必然相应发生很大变化。因此,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地改造旧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一个充满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因袭变革的过程。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hua/162787.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