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佛学在文化重建中的使命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处处春意盎然,伴随着经济之腾飞、社会之转型,文化园地百花齐放,不少有识之士满怀忧患意识和高度责任感,自觉进行深刻的文化反省,探索重建中华文化的出路。与此同步,佛教从一片劫灰中再生,跻身于多元文化结

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处处春意盎然,伴随着经济之腾飞、社会之转型,文化园地百花齐放,不少有识之士满怀忧患意识和高度责任感,自觉进行深刻的文化反省,探索重建中华文化的出路。与此同步,佛教从一片劫灰中再生,跻身于多元文化结构,被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所重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佛教,尤其是其文化思想内容——佛学,在世纪之交乃至下一世纪的文化重建中,负有极其重大的使命,闪现着光辉灿烂的前景。

百家争鸣、文化重建的空前机遇

自商周以降,中国文化便在一元文化专制的政策与实际存在的多元文化的矛盾斗争中发展,每当一元文化专制强化,社会文化便由僵化而走向崩溃,斯时必然出现的多元文化竞争局面,每成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是在西汉儒学专制强化所导致的儒学僵化、社会笼罩着一片信仰危机的机遇下,被请进中国的。白马驮经西来,以新颖的思维方法、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予中国传统文化以刺激启发,使其僵硬的躯体焕发生机,促成了道教的创立、改革和魏晋玄学、宋明新儒学的创生,形成儒释道三元共轭的文化格局。当儒学文化专制再度趋于强化之后,儒释道三家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便渐趋末路,终于被以洋枪洋炮开路的西方文化打破那种鲁迅喻为闭锁铁屋的沉闷局面,将中国推向春秋战国、魏晋隋唐以来的又一次百家争鸣的时代。衰迈已极的佛教,在这一东西文化强烈碰撞的大动荡时代竟然得以复兴,一时人才蜂涌,诸宗竞秀,东求西取,变革转型,思想学说和弘传方式,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大有隋唐佛教盛况再现的势头。

处于复兴、转型大潮中的中国佛教,在大陆因战乱、“文革”等逆缘的干扰破坏,遭受严重挫伤,一度濒临灭绝,但在港台地区,一直沿二十年代开辟的人间佛教的路子稳步行进,已蔚为大观,获得了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社会人士的信仰,成为多元文化中的主角之一。大陆封闭局面也终被打破,随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思想文化界又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温熙气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文化辉煌时代的来临。世纪末的中国思想界,和世纪初表现出某种惊人的相似,国人敞开心怀,广纳海外诸说,重温传统百家,在开放中改革,在反思中开拓。儒学专制已成过去,十几亿人心呈现巨大信仰真空,这种文化气候和经济转轨、法制建设,以及宗教政策的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给了佛教以复兴的大好机遇。十几年来,大陆佛教稳步恢复,已有了为数可观的丛林寺刹,二十几所佛学院、二十几种佛刊,培育出了数以千计的僧才,奠定了进一步振兴的基础。佛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重视,佛学研究已从冷门变为热门,不少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纷纷钻研佛学,二三十年代佛学热的盛况,正在重现。一个百人以上的有独立品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已经形成。

从全球范围来看,佛教更是面临振兴弘传的最佳时机。资本主义、工业科技革命,打破了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基督教一元文化专制的局面,佛教得以传入欧美各国,近百年来稳步发展,已扎下深根。两次世界大战和阶级斗争给全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促使西方文化人深刻反省近代科技文明乃至基督教、古希腊文化的偏弊,在“上帝已死”、西方文化已趋没落的失落感和对科技救世的失望下,寄望于古老的东方文化拯救人类,佛教尤受青睐。五十年代以后,对工业文明弊端的反省深入到对人本身的价值和在工业社会大机器中迷失的自我之追寻,禅宗与存在主义并行,风靡一时,十九世纪基于实证主义与科学知识的反宗教大潮已趋退落,从冷静反思科学功过的基点重识宗教、认同宗教、回归宗教,成为西方社会思潮的一大动向。趁此机会,藏传佛教紧踵禅宗风传欧美,方兴未艾。八十年代后,随着对过度物质化、工业化的反省深入到后现代思潮与生态平衡,回归宗教的潮流大涨,港台与中国大陆,先后汇入这股全球性的思潮,形成当今海峡两岸佛教复兴的大势。

顺着这个大势向前瞻望,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必将提供佛教大复兴的更佳机遇。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将把中国推向世界强国的前列,国民物质生活水平将逐步赶上西方。香港回归、海峡两岸日趋贴近,一国两制和法制的不断健全稳固,政教的彻底分离,将使佛教弘化的路子越走越宽,障碍越来越小,“文革”法难应该不会再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将开辟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新纪元。这将是一个全球文化一体多元的时代,一个重建人类新型文明的时代,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之花,都将在全球各地自由盛开,各呈其异彩天香,任凭人们欣赏、比较、创新,腐朽痈溃,将在竞争中被淘汰;东西两大系文化,将在更高层次上交融一体;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人体科学,将会在统合中产生飞跃,促进人类文明的转型。物质需求满足后的精神饥荒,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缓和后人与自身矛盾的凸现,人欲横流、道德沦丧、自我迷失和种种腐败现象导致的失落、迷惘、孤独、愤懑、厌世感,知识爆炸、生活紧张的重压,对片面发达物质文明的流弊之更深反省,人体科学、超心理学等研究人自身深层景观的科学的进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会使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对自性潜能的开发,越来越给予关注,由此必然导致的,是对宗教尤其是佛学的进一步重识与回归,是科学与宗教的协调与统合。

优势与使命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阿•汤因比博士从对西方文化的深刻反省出发,对中国文化寄予极大期望。他曾在日本的一次讲演中说过: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是将会转向中国,引导世界文化的中心,将是大乘佛教。这一预言,增强了许多中国人尤其是佛教徒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使命感。站在俯瞰全人类历史的高度,回顾往昔,展望未来,从文化比较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化尤大乘佛学的深广内涵,对汤因比博士的这番话,明眼人起码应认同一半。

汤因比博士以历史学家的深沉眼光,对人类文明史作了一番考察后,得出结论说:宗教由来是各种人类文明的生机源泉,未来社会的生机源泉,也将必然是宗教,但这个宗教必须能满足人类的新需要。他所谓满足人类的新需要,是指充分满足人们的科学精神、哲学精神,既能挽救西方的危机,又能拯救东方的困境,能赋予人们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以贪欲为首的各种罪恶的力量,“有利于把人类组成一体,去解决从现在到将来的一切问题。”(《展望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现有各种文化、各种宗教中,能满足汤因比博士所说的人类新需要,堪以担当未来的世界文化领队,作新型文明生机源泉者,无疑数大乘佛学最具资格和可能性。大乘佛学在未来多元文化竞争、文化重建中堪以承当特殊重任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度的文明自觉。

几百年来,人类文化尤物质文明的进展愈来愈快,但从整体上看,人类创造文化的活动还几乎是盲目的、受异化力量驱迫的,不断征服自然以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结果是物质财富虽然增加了很多,却召来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导致生态失衡及人与人矛盾的激化、与自己精神家园的疏离。对“怎么样”(How)的问题虽然有了许多解答,但对更为根本的“为什么”(Why)的问题,却比古人还更茫然无知,对创造文明的目的、路线和创造活动的价值、后果,对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类还缺乏明晰的自觉,也缺乏对自身创造活动的控制能力,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缺憾。佛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以禅思开发的越超性智慧,以全宇宙为座标,冷静审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揭露人生的缺陷,指出人类文明创造活动的目的,终在突破现前的痛苦、无常、不自由而趋向永恒、幸福、自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虽是阻碍人类实现这一目标的直接障缘,但这两种矛盾,终以人与自身的矛盾为本。因此,人类创造文明的活动,应以解决人与自身的矛盾、建设精神文明为枢机。只要实现自身生命的圆满变革,一切矛盾自然消解无遗,作为文明终极目标的永恒、幸福、自在才能真正实现。只知向外追逐征服自然,终难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终难脱出痛苦、无常、不自由的境地。这种深彻的文明自觉,乃现有各种文化所或缺,佛学独具的照彻文明大本的智慧,堪作全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可以提醒人类冷静审视文化创造活动,反省自身,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三大关系,重视“人的革命”,端正文明航向,防止逐物不返、征服自然等文明偏弊,保持清醒的文明自觉。

二、对自心、自我的如实觉知。

人类对自心这个主枢者、创造者、价值承当者认识之深浅,已成举世共认的最大缺憾,作为生存和一切价值建立基点的自我之迷失,成为折磨当代人的一大苦恼问题。对自己身心的研究,对真正自我的追寻,必将为未来的科学、哲学所重视。然科学研究人自身,多用研究物质现象的方法,用以研究人自身尤其是极为灵妙的人心,显得支绌艰难,哲学所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在探究人自身存在问题时也难以得其究竟。以“如实知自心”为解决人存在的根本问题、解脱成佛诀要的大乘佛学,对人心不仅有八识五十五心所等详悉解析,有对假我、真我之明辨,更有禅思内求以自制其心、自净其心、自识其心、体证真正自我的特殊技术,可藉之以窥透心灵黑箱,发现真正自我,必将被未来的人类所珍重。

三、人文主义、科学精神。

大乘佛学超越民族、国家、种族等畛域,高扬众生平等、皆有佛性的大旗,强调“以己为洲”、“以法为洲”,不仰赖上帝鬼神,而主张依自己力量,依本然如是的真理自净其心,自己解放自己,并以平等普度众生、利乐众生为必尽之责任。这种对众生的高度尊重、高度关怀和高度的人文主义精神,在诸宗教中可称独一无二,最容易被全人类普遍认同,成为系全人类于一体的精神纽带。佛学更强调“以法为师”,以宇宙人生法尔如是的真实为最高皈依处,教人“如理作意”,通过使自己主观认识完全符契客观真实的修行实践,实证真实而确立正信,其理论与修证体系,乃经佛陀和无数佛弟子的修行实践所证明,具可验证性,任何人只要肯依教奉行,都可在自己身心上体证。佛学重智尚真,崇重理性,强调用理性思维推论,以步入实证真实之径,其教义极富理论性、哲学性而又超理性、超哲学,其有关身心世界的诸多说法,不断被科学发现所证实,其思维与实证方法,颇与科学相契,当代多门前沿科学的发展,都表现出与佛学遥相接轨的趋势。佛学的这种人文主义、重理智尚验证、非有神论的特性,超越了宗教,最能适应和满足科学时代人类的宗教需要。佛学重视物质生活的完善,提倡掌握“五明”等知识技术尤其是“工巧明”(科学技术)以利益众生,可以纠治东方儒家文化等轻利轻工商、从而不利于发达物质生活的弊端;佛学又特重精神文明,力揭逐物不返、耽溺物欲的祸害,可以补救西方科技文明片面发达物质生活的偏弊。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hua/16245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