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阳泉地区不同树种碳汇能力的比较 阳泉地区不同树种碳汇能力的比较阳泉地区不同树种碳汇能力的比较 摘要:根据阳煤集团林业处森林资源2类调查资料,用森林蓄积量推算了2005年与2009年林业处所管辖油松、落叶松、侧柏的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分析其在时间上的
阳泉地区不同树种碳汇能力的比较
阳泉地区不同树种碳汇能力的比较
阳泉地区不同树种碳汇能力的比较
摘要:根据阳煤集团林业处森林资源2类调查资料,用森林蓄积量推算了2005年与2009年林业处所管辖油松、落叶松、侧柏的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分析其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树种的碳汇能力。结果表明:2009年与2005年相比,森林总的碳储量增加了234 002.93MgC,增长率为36.41%,表明3种树种均有固碳的能力,森林起着一个碳汇作用;其中侧柏的碳密度增长最快,表明3种树种中,侧柏最适宜本地区栽种。
关键词:森林;碳汇;碳储量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盂县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其面积为3 3621km2;其余为丘陵和平原,丘陵面积为6279km2,平原面积为462km2。从整体看,西高东低,最高点海拔为1 8036m,最低点海拔仅为350m。目前,境内主要以人工林为主,栽种的主要林木树种为油松、落叶松及侧柏。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调查
根据阳煤集团林业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森林资源2类调查资料汇编,2005,2009),进行实地调查,目测校验林型、树种并记录。调查的树种主要为纯林,还有一部分混交林。
2.2.2 碳平衡指标计算方法
选用2005年和2009年的森林统计资料,比较分析不同年份、不同森林类型乔木树种的碳储量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森林类型树种的固碳能力。
2.3 研究内容
2.3.1 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
根据森林清查资料记录的树种、面积和蓄积,采用方精云等建立的各林分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式:
B=aV+b.
来推算标准地森林类型的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森林碳储量仅指林木的活生物量,不包括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四周树木、枯死木、下木层、草木层、枯枝落叶层及森林土壤层等的碳库,用林地面积蓄积计算森林碳储量,见表1。
表1 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计算方程
关系式参数含义
B=aV+BB:生物量;a和b为常数;V:蓄积量
C=0.45BC:碳储量
D=C/SD:碳密度;S:面积
2.3.2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森林面积比较
根据阳煤集团林业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比较2005年与2009年的森林面积,分析森林面积的变化情况。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碳密度极其变化
森林类型采用阳泉某地林业区划标准,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变化分析结果如表2。
表2 不同时期各森林类型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及碳密度
年份树种面积/hm2蓄积量/m3生物量/Mg碳储量/MgC增长率/%碳密度/(Mg/hm2) 2005落叶松1201.98 63441.64 61360.17 27612.07 22.97 合计9342.22 490374.83 381199.35 171539.71 18.36 2009落叶松1201.98 86120.00 83292.41 37481.59 35.74 31.18 合计9342.22 669357.00 520006.50 234002.93 36.41 25.05
注:Mg=106g。 (2)不同时期森林类型的碳密度变化。2009年与2005年比较,碳密度在各森林类型中均有所增加,表明3种树种中,碳密度较高的成熟林比例均有所增加。其中以侧柏碳密度的增加幅度最高,油松林的碳密度上升了36.25%,落叶松的碳密度上升了35.74%,侧柏的碳密度上升了44.28%,这表明侧柏成材较快,碳密度较高的成熟林比例提高,松林成材较慢。说明3种树种中,侧柏较适合在本地区推广种植。
2.4.2 新增林地面积及树种变化
盂县2005年与2009年全县面积比较见表3。表中其它包括杨树、榆树、槐树等树种。
表3 不同时期不同树种面积的变化
时期油松落叶松侧柏其它合计 2009年面积/hm221 63418 46913 2688 49361 864
2009年增加面积/hm29332 5903 0221056 650 2009年较2005年,阳泉市森林总面积增长了6 650hm2 ,总增长率为12.04%。其中油松面积增加了933hm2,增长率为4.51%;落叶松面积增加了2 590hm2,增长率为28.84%;侧柏面积增加了3 022hm2,增长率为38.72%;其它树种面积增加了105hm2,增长率为9.33%。这表明这几年在树种的栽种配置上有所调整,侧柏的增加幅度最大,油松的增加幅度较小,这是由于侧柏成才快,栽种面积推广快引起的。2005年到2009年之间新增森林为幼龄林,其蓄积量还很少,目前还不能起到固碳的作用。
3 结语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森林的碳储量很大,在吸收CO2,释放O2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本地区是传统的以采掘业为主的重工业区,以煤炭、铝矾土、硫铁矿、水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在今后仍是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增加造林、再造林项目,加快污染治理步伐,使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就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WoodweU G M,Whittaker R H,Reiners W A,et a1.The biota and the world carbon budget .Science,1978(199):141~146.
董岩翔,郑 文,周建华.浙江省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值.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
王效科,冯宗炜,欧阳志云.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