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论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死亡教育,也叫死生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珍爱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死生教育的研究,把死亡当作一个生命问题、存
论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死亡教育,也叫死生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珍爱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对死生教育的研究,把死亡当作一个生命问题、存在问题思考和处理。死生教育是其传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早已在社会、家庭和学校中全面推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国家,从死亡教 育发展至今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英国小学的课堂上,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会走进课堂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成为孤儿的感觉;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中小学校也有相关课程;而在内地,死亡教育则表现为在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上的全面缺失。
一、我国现行教育中死亡教育缺失现状
(一)中国社会生活避谈死亡
中国的孩子难以在社会生活中正面地接受死亡教育。
国人重丧葬,却讳言死,对死亡下意识地回避,邻居有丧事时,人们都会关严门窗,避之大吉;大人们则教育小孩见到有人出殡要绕路走;在日常生活中,忌“四”、喜“八”,赠礼讲究成双成对。如果性是年轻人都不敢公然谈及的话题,那么死亡二字,更是男女老幼皆忌而不言,.2007年CCTV播出了纪录片《濒死体验》,2012年《死亡笔记》电视剧受到广大青少年追捧,网络上各类关于死亡的记录和恐怖片广泛传播……这些以死亡主题吸引观众的影片一定程度地引起大家对死亡的思考,但是缺少正确的引导,更可能引发青少年恐慌。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回避死亡教育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人们不止不主动谈论死亡这一话题,甚至当家里有亲人离世,人们也会尽量隐瞒和保护孩子,不让孩子接触“死亡”,一是防止他们焦虑、恐惧和不安,二是受到传统死亡观念的影响,三是因为自身缺乏正确的死亡观。于是在一个家庭必须共同面对死亡时,众人都表现出过度的悲伤、惶恐、焦虑甚至逃避。
(三)学校教育中死亡教育缺失
死亡教育在中国学校一直以来就是缺失的一环。偶有大学开设了幸福教育、生命教育等兴趣选修课,举办诸如写遗书、睡棺材、观看灾难片等死亡体验活动,但缺乏成体系的理论支持和课程设置,这种“偶然来袭”的死亡体验活动,极有可能引发大学生对死亡的焦虑。目前中国开展系统的大学生死亡教育更显得迫在眉睫。
二、目前中国大学全面推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
(一)死亡教育一定程度可减少青少年自杀事件
1、青少年死亡焦虑增强
有研究表明,死亡焦虑和年龄之间存在曲线关系,年轻人的死亡焦虑程度较以前都高。欧文·亚龙在《直视骄阳》中也说到“年轻人的死亡焦虑程度比较高,进入青春期,死亡焦虑会大规模地爆发”。
2、过度的死亡焦虑需要得到正确的宣泄和引导
根据心理能量的平衡原则和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原理,被压抑的能量总要有其宣泄的途径,宣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外向型,即能量向外投放,具有破坏性、攻击性、挑衅性、侵略性,可能引发大学生校园暴力及心理危机、自虐甚至自杀。部分青少年会通过在暴力的电子游戏中体验冒险来掌控或征服死亡;有的则做出叛逆行为来排遣死亡焦虑,如追捧死亡笑话、嘲弄死亡的歌曲或恐怖电影等。
另一种则是内向型,即能量向内投放。如自责自罪、自残自戕、自我惩罚、自我虐待、自我毁灭等。过度的避讳反倒使青少年对“死亡”产生了神秘感和好奇心,让人好奇又不敢发问;加上传媒的错误信息误导人们,部分青少年认为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会因为琐碎诱因而伤人害己。
《齐鲁晚报》报道邹平市长山镇一名10岁小学生,因为没有借到学校组织跳舞要求的统一着装,竟喝下农药自杀;某一大学男大学生在军训期间因为无法忍受味道差的饭堂饭菜而跳楼自杀……递增的悲剧警告我们必须正视死亡教育。科学的死亡教育,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青少年自杀事件,又可减少校园暴力事件。
(二)死亡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死亡经历的抵抗力
1、大学生死亡经历增加
死亡经历分为亲身经历死亡体验和经历他人的死亡事件两种情况。大学生从一直备受照顾的中小学阶段走进大学,有的因为病痛,必须经历住院治疗、与死亡作斗争,有的被迫面对医院陪护、殡仪馆送行等死亡经历。诸多的心理冲击、诱发心理危机的事件等待着大学生,倘若在大学里没有经过良好的死亡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死亡,以何心态面对死亡经历,大学生就会在必须面对死亡时惊惶无措,采取逃避、畏惧,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矛盾等。
2、逃避心理会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甚至神经症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所说:“焦虑本身并不是神经症的,只有逃避焦虑的企图才是神经症的。”有人为逃避正常的死亡焦虑,放弃个人自由和成长来寻求安全,反而充满心理压抑和其他形式的内部心理冲突,导致了一种非正常的病态的焦虑,不利于他们很好地面对死亡,有人为此自疚,更加重心理创伤和死亡焦虑。这些都是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3、正确的引导能增强学生死亡经历抵抗力
死亡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环节,也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让学生明白生命是短暂的,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生命是最好的。在面对自己病痛,亲人离世等灾难时,能勇于面对,正确处理,不留下遗憾。
(三)死亡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
1、《阿甘正传》等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临死时跟阿甘说“生活就是一盒巧克力,盒子不打开你永远不知道你要得到的是什么”——也许正是由于这个永远都不知道的味道的存在,才使得终有一死的生命呈现出意义和价值。
母亲的死亡经历没有击倒将母亲视为一切的阿甘,母亲临死前这一句话的教育更是激发他在脱离依赖后,积极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国内外不少文学作品对我国目前国民死生教育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2、适度的死亡焦虑可以让人更真诚地生存
死亡焦虑生而有之,如果压抑则会无限膨胀,损害身心健康;完全忽略死亡焦虑的存在,一个人则很可能庸碌一生无所追求。死亡焦虑可以让人切实地深入思考,认识到死亡是生命中无法逃脱的一部分,生命对死亡的关切会使生命更为丰富,而不是耗尽生命。良好的生死教育能产生适当的死亡焦虑,可以让人得到领悟,过真诚的生活。
3、“死亡的观念拯救人”观点说明死亡焦虑的存在意义
欧文·亚隆的《直视骄阳》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亚隆在书中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或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死亡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结束语
大学生正处于死亡经历增加、死亡焦虑增强的双重危险阶段。正确的死亡教育,是让爆发的死亡焦虑得到正确的宣泄,是教会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死亡,感知死亡和面对死亡,增强大学生在面对死亡时的抗击能力,使之在面对死亡焦虑时有清晰认识和适度把握,激发大学生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人类发展。
诚然,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死亡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严肃地去面对死亡的必然存在。只有理智面对死亡大限,“如何活”才成为一种严肃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而正是在这一刻,生命教育才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保障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