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观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古人宣扬把保护自然与利用自然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环境保护观。 然而,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并产生着强大的惯性,许多地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观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古人宣扬把保护自然与利用自然结合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环境保护观。 然而,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并产生着强大的惯性,许多地方的经济增长都以破坏生态和牺牲环境为代价。“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就是这一发展方式对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写照。 建立环境监督体系 直到1973年8月5日~1973年8月20日,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首次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在会议行将结束时,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万人大会,向全国发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动员令; 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提交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第一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对环境保护做出重要指示,我国的环保工作步入了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新时期。 而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则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一个转折点——环境保护被确定为基本国策; 1989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环保目标责任制、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8项环境管理制度。 1992年6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大会首脑会议,提出了加强环境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的主张,并率先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一环保方针。为了更好的贯彻环保理念,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首次把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更为重视。 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4项重要目标之一; 十六届五中全会也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描绘了我国5~15年间环保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2006年4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在于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使环保工作的战略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完善环境信息化体系 为了更好地贯彻环境保护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被首次写入了政治报告中,2007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首次被明确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也在2008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上被正式批准成立,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区在省、市、县三级政府成立了职能健全的环境保护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环境行政执法监督的完整体系。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及了“生态文明”,“信息化”也首次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出现。环保行业人士提出,推进环境信息化发展是促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举措。 环境信息化作为环境保护的新兴领域,代表着环境保护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