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假货生存调查:旧皮鞋变成假牛奶原料(上)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07-06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假货生存调查:旧皮鞋变成假牛奶原料(上) 纵然一百年以后,我们回首20世纪末叶的中国,也仍然会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这样地被“激情燃烧”而心潮澎湃。 两千年的民族能量被围困得太久了。当经济大潮喷涌而出时,所有三皇五帝、三山五岳、三坟五典都在瞬

假货生存调查:旧皮鞋变成假牛奶原料(上)

纵然一百年以后,我们回首20世纪末叶的中国,也仍然会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以这样地被“激情燃烧”而心潮澎湃。

两千年的民族能量被围困得太久了。当经济大潮喷涌而出时,所有三皇五帝、三山五岳、三坟五典都在瞬间被粉碎,大地隆隆作响,大海浊浪滔天,中国的巨变开始得非常突然。

当斯时也,“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当斯时也,“总有一种躁动让我们彻夜难眠”……

当无数“市场英雄”——个体的、集体的、国企的——潮水一样前赴后继“堵枪眼”、“炸碉堡”时,却有一种邪恶、一种病毒在市场主体之间炸裂。

按中国的说法,它们被统称为“假冒伪劣”。

它们的爆发也相当突然,从商品属性的“香烟洋火桂花糖”,到假钞、假药、假手表、假文凭、假广告、假报表、假防伪标识、假验钞机……;从行为属性的假唱、假球、假乞丐、假彩票,到剽窃的教授、舞弊的考场、灌水的工程、空壳的“资产重组”、虚报的区域政绩……

社会的和谐,市场的秩序,法律的尊严被粗暴地摁进了污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市场起码有5的商品是假货,现存的假冒商品的估值在1600亿-20xx亿元之间,而因此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的总量(包括国民精神的腐蚀)却难以估量,仅国家税收的流失就每年超过300亿元!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们打假已历经整整15年,假冒伪劣产品总量却有增无减,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如同抗生素“剿菌”,越剿越炽的原因究竟何在?

社会风气?暴利诱惑?督导乏术?打击不力?

似乎都有关系。但是作为消费主体,我们是否总是“无辜”?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博弈空间,我们在受骗上当的同时,客观上是否也曾“助假”?主观上是否也曾“附逆”?

因此,在今年“3·15”到来的前夕,我们不妨在声讨假货的同时,也无情地拷问一下自己——

我为制假者贡献了多少利润?

这是一个需要道德勇气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需要集体反省的时代。

抵制假货!决不向假货低下高贵的头!

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尽快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和谐市场环境,不正意味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伦理环境正在走出谷底吗?

我们的报道,就从这里切入——撰稿/胡展奋(记者)

探源“化学奶”

“纯牛奶”可以与牛不发生任何关联,只需香精、添加剂和水。这样的“人造牛奶”正在泛滥……

撰稿/杨江(记者)

你能想象,自己扔掉的破皮鞋,有可能在经过一系列化工程序之后变成人造蛋白,最终化为“牛奶”的一部分吗?!

一年前,阜阳假奶粉事件震惊全国。而今天,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用五花八门的造假原料生产的“人造牛奶”,正泛滥华北大地;其中仅在山东省,就至少有200余家假牛奶厂,主要集中在聊城、淄博、泰安、东营和枣庄等地。

2月28日,周刊记者赴实地调查。

“化学牛奶”?

在华北一些县市的郊区,要找到知情人士所说的“假牛奶”可谓轻而易举。这些产品的外包装几乎都克隆了“伊利”、“蒙牛”、“光明”等知名品牌,一般都煞费苦心地取名为“伊俐”、“伊纯”、“蒙俐”、“蒙奶”、“蒙古牛奶”等类似名称,有一种甚至就叫“蒙人”,让人感觉哭笑不得。

“淄博市赋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蒙奶”牌“纯鲜奶”,和“淄博市康达九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纯牛奶”,是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两个牌子。其中,“蒙奶”完全照搬了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宇航员与奥运健儿的广告图像,只是把运动员的头发稍稍“染黄”了一些。

这些“假牛奶”的外包装上多写有“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会员单位专业制造”的字样,其实多是一些含乳饮料。乳制品分为巴仕杀菌乳、灭菌乳、酸牛乳、乳粉、炼乳、奶油、干酪7种,蛋白含量要求在4以上,而含乳饮料蛋白含量最低标准只有1,并不属于乳制品。

山东省工商局在20xx年底对山东17市140个食品经销商的商品质量抽查得出结论,含乳饮料的不合格率达到35.5,其中营养成分含量缺乏问题突出。山东邹平一家饮料食品厂生产的纯牛奶饮料,蛋白含量只有微乎其微的0.08。

更为令人气愤的是,许多此类含乳饮料都竭力标明自己是“100纯鲜奶”,误导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假牛奶。

“蒙奶”按包装描述是灭菌乳。记者拆开一包,发现液体呈半透明水状,非常稀薄,大着胆子呡一口,没有鲜奶的醇香,感觉到的是一股强烈的香精味。

一旁的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人造牛奶”,是一些不法厂商用水、糖、香精、添加剂等与牛奶毫无关联的物质调制而成的。我们借助一家大型正规奶厂的检验设备,对买来的“蒙奶”牌高钙纯鲜奶和“康达”产的“纯牛奶饮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赋康的“蒙奶”蛋白含量只有0.5左右,脂肪含量只有0.3左右。而康达的纯牛奶饮品,蛋白含量只有0.55,且干物质检测不出来。

技术人员说,这就意味着所谓的纯牛奶极有可能是水!

赋康食品有限公司与康达九元食品有限公司均在淄博市临淄区,3月2日,我们决定冒

假货生存调查:旧皮鞋变成假牛奶原料(上)第2页

雪赶往淄博,一探究竟。

暗访造假企业

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距离淄博市区半个小时车程,在西单村头路边,我们找到了这两家企业,厂区都是大门紧闭,看不出任何生产的痕迹。

西单村的村民说,他们的孩子从不饮用这几家厂的乳制品,村头有个奶牛场,牛奶也很少卖给这几家厂,“春节后几家厂都停产了,上面好像查处过。”一个老汉介绍。

这天下午,记者以代理商的身份出现,与“赋康”和“康达”分别有过一段有趣的谈话。

“康达”:一个女人介绍说康达的产品销路非常好。“我们的牛奶是用奶粉调配的,当然,你要13元的那种,产品当然不符合国家规定……但你不要怕,我们证件都齐全的。”

“对面的赋康如何?”

“他们啊,不敢生产了。”

“不敢?为什么?”

“啊……这个嘛,我们也不知道……”

好不容易接通“赋康”的销售热线,对方也是一个女人,听说我们想代理产品,女人欣然告诉了总经理单某的手机号码。

单某说:“我们的产品都在15元以下,从7元到15元有十五六种产品。……农村市场很畅销。有两种产品是奶,其余都是含乳饮料,只不过奶的含量不一样而已。蒙奶是纯牛奶,给你8元一箱,不能再便宜了……”

“包装和蒙牛一样,会不会出事?”

“出什么事?不可能!蒙牛又没有注册宇航员的商标,不要担心。这个呢,看上去是像,其实是有区别的,我们把他们广告上的人头换过,头发、眼睛都不一样。”

“我们证件都全的。产品全山东都有,从来都没有出过事。啊呀,我跟你实说,现在,在我们这里不用蒙古、蒙奶这些字就销不好。”

问到有什么证件?单老板有些不耐烦了,“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还有……啊呀,反正你不用担心,我们的手续都是齐全的。做生意谨慎是应该的,但你不要怕。”

“康达的产品如何?”

“他们不做了。”

“为什么?”

“这个,呵呵……”

熟知当地情况的业内人士告诉我们,头一回和他们做生意,他们是决不会带你进生产车间的。第二天,我们提着“赋康”与“康达”的产品走进淄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监督与法制科科长邵磊说,春节前淄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曾展开了几次突击整顿活动,有力打击了一些不法厂商。

在淄博市郊的两个大仓库,我们见到了质检局在最近一次执法行动中查封的一万多箱劣质“纯鲜奶”,堆积如山,其中90源自“赋康”。

3月1日下午,记者在东营市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采访。在一家农村常见的小卖部,我们隐瞒身份,自称是伊利公司的销售员,下来调查伊利牛奶的销售情况。老板闻言急忙架着我们的胳膊,客气地将我们“请”了出去:“对不起,我这里不卖你们的牛奶,还是到别的地方看吧。”

我们向他打听是否有假牛奶的代理商上门推销,他凛然道:“来推销的是不少,但你说,咱能做那种缺德事吗?乡里乡亲的,卖假牛奶不是害人嘛!”

“老实说,蒙牛、伊利在乡亲中口碑不错,也爱喝,但我们不卖,为什么呢?你们销售思路不对。”一位热心人提示:老板的这个意思是说品牌的赚头太少了。

这位老板恐怕没有料到,就在他将我们“请”出门的时候,我们瞥见他的店里堆放着的多是他刚刚“痛骂”的那些假牛奶。业内人士说,代理商唯利益论,哪个厂家的利润空间大就代理谁的产品,这是假牛奶盛行的主要原因。销售一些品牌的假牛奶,代理商从中可以赚取每箱7元的利润,而蒙牛、伊利这样的正规牛奶,代理商一般每箱只能赚取一两元。

假牛奶的销售方式与假奶粉相似,厂家将农村的小卖部连成销售网络,单线联系,地下进行,专车送货。假牛奶厂家都采用销售商毫无风险的先代销后结账方式,正规品牌很难招架。

内幕揭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指出,全国注册登记的乳制品厂有1600多家,其中山东省就有150家,但山东省投资总额超两个亿的乳制品厂只有淄博的得益乳业、东营的凯银乳业等少数几家。

他说:“山东省没有注册登记,正在生产伪劣牛奶产品的企业至少有500家左右。”这些企业多是家庭作坊式的,一口杀菌池、一个热水炉、一台配料机、一台灌装机,加上两三名工人就可“上马”,总投资不过几万元。这些小作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夜里偷偷生产,很难整治。

乳制品生产需具备严格的设备条件,还要有专门的化验室、检验室,这名行业人士指出,他的企业每生产100吨奶需要两个亿的设备支撑,才能保证产品各环节合格。

首先在奶牛场要有一个迅速制冷系统,将三十几度的鲜奶迅速降温至六摄氏度以下,以避免鲜奶中的细菌飞速滋生。然后用双层保温车送进厂区,检验细菌数、蛋白等营养指标是否合格,通过检验的牛奶再进入输奶系统,经严密杀菌、灌装成品。

据介绍,淄博市现有20多家乳制品与含乳饮料生产企业,但真正符合乳制品生产条件的只有6家。质检局有关人士证实,“赋康”等企业生产设备简陋,一些企业甚至没有技术人员。

检查人员突击检查临淄区一家生产“伊纯”奶的企业时发现,厂里只有简单的搅拌机、灌装机,成品就堆在满是脏水的地上。

既然这些企业不具备乳制品的生产条件,为何不予取缔?据说,“赋康”等企业毕竟有一定生产设备,虽与乳制品生产要求相去甚远,但他们有营业执照和临时卫生许可证,质检局没有取缔权。

仿冒知名品牌包装的行为属违法,但质检局表示这属于工商局管理的范围。然而淄博市工商12315回答说,市场流通领域才归工商局管理,生产领域归质检局管辖。

“蒙奶”等奶产品每袋成本不过0.2元人民币左右,何以如此低廉?一名业内人士道出真经。

她说,一头奶牛成本1.5万元,在山东农村,四口之家年收入1万元左右。为保证牛奶营养成分符合人体需要,一些大型的牛奶厂建立专门的牧场,牛饲料配比非常严格。奶农必须在牧场指导下饲养奶牛,但至少养20多头奶牛才能进养殖场,因此绝大部分养殖户投资不起。

于是,一些大型牛奶厂为养殖户作银行担保,但养殖户须将最好的奶提供给牛奶厂。这就意味着好的牛奶被大企业“垄断”了,小牛奶厂不可能拿到优质鲜奶。

根据奶厂与养殖户签订的协议,养殖户提供的不合格的奶要退还给养殖户,而这部分奶,奶农不可能倒掉销毁,于是廉价流向了不正规的小企业。

更有一些不法厂商根本不用鲜奶,而用香精、添加剂、水等造假牛奶,常见的景象就是一个灌装机旁一个热气腾腾大罐子,罐内的白色液体通过自来水管,经过滤器流进灌装机灌装。

“我们的原料每吨3600多元,而他们不到1000元。我们都把这样的假牛奶称为三无产品,也就是无毒、无害、无营养。但坦率地说,这个无毒、无害我不敢苟同。”这位业内人士说。

我们发现生产假牛奶的企业很多都有营业执照,而且大多是在政府眼皮底下进行生产的。我们离开淄博到另外一些地区调查,在某县工商局的对面发现了一家乳制品厂,几间简陋的厂房,院子内养着几头奶牛,宣称他们的产品是用纯鲜奶生产的。这家厂存在多年,产品包装曾一度仿冒本地一家知名奶厂的专利包装,而业内人士说,奶牛与乳品厂是不能混在一起的,牛尿牛屎骚臭扑鼻,卫生条件根本达不到要求,其产品不用检验就知道不合格。

这个地区一家正规奶厂的负责人抱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似乎只要申请就批准,根本不看企业的生产能力。她说,工商部门轻易就给营业执照,而一些部门的检查也有“看人看钱不看货”的现象。

“食品生产是一个良心买卖,不能全指望质检、工商部门,还得看生产商的良心。一些部门不到中午11点,不会通知我们要来检查,每次吃完午饭还要带一些礼品走。这样的工作作风下,小作坊的产品能轻易拿到过关证明就不足为奇了。”

据业内人士介绍,山东的情况似乎并非个案,在河南、河北、福建、山西、东北三省……都已经发现了假牛奶的踪迹。

专家助产“皮鞋牛奶”

耸人听闻的是,甚至一双破旧的皮鞋经过一系列处理后,也可变为假牛奶的原料。

撰稿/杨江(记者)

假牛奶的制造术简直匪夷所思,根本不需要与牛发生任何联系,只要用香精、糖、自来水和一些添加剂,就可以造出假牛奶来。更为耸人听闻的是,甚至一双破旧的皮鞋经过一系列处理后,也可变为假牛奶的原料。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上海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及一些正规奶厂的负责人告诉《新民周刊》:牛奶造假的各个环节,都可隐约看见专家的身影。

另类“辅导员”

如此彻底的牛奶造假,在1990年前很少见到。当时造假者多是在奶源上做手脚,譬如往鲜奶中掺自来水这种“雕虫小技”,或者为了使牛奶看似浓稠,往牛奶中掺滑石粉,再大量加水稀释,使奶量瞬间成倍增长。

但1995年后,在一些唯利是图的专家的推波助澜下,造假技术逐步升级。往鲜奶中掺牛尿、劣质豆粉、化肥已经算是“初级阶段”,一些厂家一斤奶加两斤水,将牛奶狠狠地稀释,然后添加各种添加剂,人为地将牛奶产品的指标凑到国家标准。

20xx年前后,造假更为猖狂,一些造假者开始完全用与牛奶毫无关联的物质造奶。牛奶越造越假,越造越逼真,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然而,造假牛奶的小作坊主多是农民出身,文化层次较低,甚至是文盲,他们怎能掌握如此“巧夺天工”的造假术?

“如果没有一些专家的辅导,他们即使养一百年牛、一千年牛,也断然造不出足以逼真的假奶”,举报情况的那位业内人士说,所有的配方都是从专家手中流出来的,这位朋友曾佯装要与造假牛奶者合伙办厂,遭到对方拒绝:不行,我这个技术可是花多少钱买来的。

王丁棉则将这类同行称为“可耻的叛徒”:“他们为赚取外快,将专业技术转卖给农民企业主,甚至专门为不法厂商度身定做造假配方。”

顾佳升也提到了同行中的这种败类,他说,翻开奶业行业杂志,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是各类添加剂的广告。不少企业为提高产品的口感,往牛奶里添加各种添加剂,而这在规定里是不允许的。

一些不法厂商依据行业杂志中的广告,找到研制添加剂的专家,提出怎样不用鲜奶制造出逼真的牛奶。利字当头,一些专家开始充当“辅导员”:你要发财就来买我的专利,我教你如何使用,用各种添加剂调配就把牛奶的色香味全都解决了。

“纯牛奶里究竟能否添加配料,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但现在没有人管理,加多加少没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因此就有人走向极端,全用配料。”顾佳升说。

譬如阜阳假奶粉事件,一开始奶粉都用牛奶制作,后来专家研制出诸多配方,大家都往奶粉里加配料,发展至极端便是什么奶粉也不用,全都是配料,而且是廉价的配料。

王丁棉与顾佳升都忧心忡忡地表示,现在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药粉,只要用水按比例调配就可以变成足以逼真的假牛奶。这种情况,我们在互联网上也有所发现,一个公开叫卖假牛奶粉片的网页,商家在淄博市义乌小商品城,品名就叫“假牛奶”,商家声称其产品特征为“将假牛奶放入杯中,冲入温水,就像真的。”

王丁棉说,这两年有专家搜集了造假牛奶的材料,仅能够检测出的一小部分就有11种之多,检测不出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我们检测的水平已经跟不上造假的水平了。

可怕的人造蛋白

出钱越多,假奶就可以越逼真,奶业因那些叛徒专家变得越来越混浊。据了解,目前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用人造蛋白,也就是水解蛋白代替牛奶中的天然蛋白的情况。

什么叫“人造蛋白”,王丁棉说,就是用城市垃圾堆里的破旧皮衣、皮箱、皮鞋,还有厂家生产沙发、皮包等皮具时剩下的边角料,经过化学、生物技术处理,水解出的皮革中原有的蛋白。

“有人专门收购这类工业垃圾,有人专门生产水解蛋白,而这项技术很容易掌握,成本并不高,农民从一些专家手中买到生产水解蛋白的技术,用什么药剂,怎样的程序,这些都有指导。”提供造假技术的一些专家也会辅导造假者,用于造假牛奶的人造蛋白、人造脂肪(用植物油提炼)等配料从哪里能买到。

一些密切关注中国奶业发展动向的专家年前在北京碰过一次头,谈起牛奶业的这股造假之风,众人无不愤慨,有人甚至大声骂娘。

“阜阳假奶粉事件,我们讨论下来提出一个观点,全国上下一致讨伐假奶粉,都用所谓的蛋白含量多少来判断奶粉真假,但这并不科学。”

“大头娃娃致死的原因并非假奶粉中蛋白含量少这么简单。善良的人们根本没有想到,关键是假奶粉中极有可能混入了人造蛋白。”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生产皮具过程中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用这些工业垃圾分解出蛋白,其中含有的许多毒素是除不掉的,况且哪个利欲熏心的人会花巨额资金除毒?

“不法厂商要的就是暴利!这些毒素残留在奶粉中,婴儿长期食用会造成大脑缺氧、营养不均衡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足以致命。”

顾佳升也说,水解蛋白造就的假牛奶副作用很大,卫生、营养均不达标,毒性反应是一个慢性发作的过程,儿童长期饮用,后果堪忧。

更令人气愤的是,当假货危害显现,社会声讨时,当初为造假提供技术的那些专家,有些又会摇身一变,俨然一副正义捍卫者的面目。

我们都是“共谋”?

中国的假货之所以能生存,一个“绕不过去”的原因就是“附逆者”太多。

撰稿/胡展奋(记者)

人类的“高新技术”终于发展到可以用氯化钙“灌模”假鸡蛋,用烂皮鞋“液化”假牛奶了。纯技术地看,类似的发明意义似乎并不亚于“太空棉”、“纳米肉”的,可是我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这是利用技术作孽,更要命的是还有“教练”指导,有消息说,一些地区有不止一家的制假企业,高价买来某种“高新”生物技术,居然能将臭皮鞋、烂皮带“融化”后分解成“人造蛋白”,配制成具有黏质口感的假牛奶,贻害消费者;死于阜阳假奶粉的孩子事实上不是“营养不良而死”,而是被“毒死”的,当记者采访“教练”时,这位高级知识分子竟然大言不惭地说,知道他们做假牛奶,但是人家是出钱买技术的,市场行为,我不管。

“我不管”?说得干脆,因为他是绝对不会去喝“臭皮鞋”的,他的乖仔也绝对不会去喝“烂皮带”的。

如此回答,如果还不能使我们惊愕,至少也能让我们考量:此人是否“共谋”?

曾经有人宣称,科技不具道德属性。但那只是指它本身属性而言,一旦发生用途,那就是社会行为,被列入严控药物的乙醚是用来手术麻醉的,但如果有人授人迷奸之术,并且还事先知道,那么,法律除了追究迷奸者之外,追不追究犯罪手段的提供者?

类似的属于常识级的例子不用赘举了吧。那位事先知情的专家至轻也是“附逆”,司法用语接近“从犯”的意思。

中国的假货之所以能生存,之所以“越剿越炽”,原因固然多多,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原因就是“附逆者”太多。

除了那些无良“专家”外,我们要拷问自己的是:我们曾否“附逆”?

“被蒙”自然不能算“附逆”。问题是当“假冒伪劣”进入“伪品牌消费”时代时,大量的,几乎每时每刻在发生的“明知其假而疯狂热购”的行为算不算“附逆”?

近日查出全国起码有50万人使用假文凭,也就是起码有50万人“明知其假”而出钱买假,这算不算“附逆”?据行情,以每张均价500元起算,其“销售额”应该就高达2.5亿。

至于在家具市场、装潢市场、服装市场、珠宝手表照相器材市场以及各种奢侈品市场,明知假品牌而趋之若鹜的“附逆”行为更是恒河沙数,谓之“大潮”,毫不为过。再来一次“大抄家”,不敢说“人人有份”,至少是人人自危吧。

笔者就有一块面目可疑的“劳力士”,45岁生日时亲戚送的礼物,说是在广州通过关系买的,“正宗”,做工精良,走时也准确,但是到表店去“验明正身”,柜台上却笑而不答,回去再问亲戚,说,真表就是真表的待遇,假表就是假表的待遇,你再不说真话,我就戴着它去潜水了。

他急了:冲冲水,没问题;要潜水就完了。

他知假买假,我知假用假。都是“附逆”者。

或曰,真品买不起呀,又需要品牌满足虚荣,只好买假,你们的“拷问”是不是太过严厉?

事实上,问题的严重性也正在这里,如果人人都以这样的心态“附逆”,假货将像毒品一样成为我们不能离之须臾的东西,市场全“假”了,秩序也全垮了,这甚至是制假者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最后的微利也没有了。

秩序的破坏者最终被无序所吞噬,这就是美国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罗·科思的“市场热寂”说——物能总值不变,却因诚信丧尽而无法流通,交易趋于死灭。

我们非得“附逆”到这一天吗?

所幸曙光已经出现。当一个市场的诚信堕落到谷底时,反弹必将出现,按照市场经济的铁律,利益曾经是怎么诱人制假的,利益也将怎么推动人“从良”,温州嬗变恰好能够证明这一点。

届时尴尬的倒是“附逆”者了。王维“附逆,”千古之下,人们为之叹息,我们这些“附逆”者会有人说我们“附”得应该、“附”得无奈么?

被集体催眠以后,现在该是反省的时候了。

“假酒之乡”:一年最忙黄金周

一位在当地生活了50多年的老者告诉我们:“这里的‘假酒品牌’越打越出名。”

撰稿/李泽旭(记者)

拥有195位百岁以上老人的长寿福地,全国三大名火腿之一的“北腿”,与“广式”香肠媲美的“如式”香肠……江苏南通的如皋市有着众多令当地人自豪的美誉。

但是,还有一个当地人人皆知,但却不愿张扬的“恶名”——“假酒之乡”。

2月4日,正当人们忙着采购年货时,浙江媒体的一则消息“震惊四座”:《23000瓶假酒从江苏流入浙江》。

媒体在描述这些假酒数量惊人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段——“五粮液”、“稻花香”……整整2500余箱假“名酒”出现在眼前时,连工商检查人员都惊呆了。

就连经常因为打假而见假不惊的工商人员都惊呆了,可见这些假酒的数量与造假水平之惊人。

这些假酒不过是在萧山城郊接合部的一个窝点里发现的。而经萧山工商部门初步调查,货主徐某向执法人员承认这些全是假冒的品牌白酒,是其分两批从江苏南通如皋购入,价格从“尖庄”(12瓶装)每箱20.5元至“五粮液”(12瓶装)每箱300元不等,共计进货款7.3万元,至查获时已销售了近180箱。

案件仍在深入调查之中,而这里的“假酒品牌”又作了一次声名远播的免费“广告”。

事实上,这个“假酒品牌”已不需再做任何“推广”。一位在当地生活了50多年的老者告诉《新民周刊》,这里的假酒生产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追溯到20年前,这20年间造假者与打假者反复较量,假品牌生机勃勃,“这里的‘假酒品牌’越打越出名。”

“假酒品牌”生命力何在?3月1日,本刊记者专程赶赴实地探究。

造假“联保”

“这里是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民国时期的中华第一大县,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长途汽车上邻座的老谢听说我要去如皋,十分热情地介绍起如皋的自然情况。

熟悉之后,我向老谢打听起当地的造酒情况,并请老谢当向导,带我去看看哪儿有假酒生产。

一听这个要求,原先十分健谈的老谢突然沉默,两眼看着窗外。十几分钟后,老谢转过头来说:“那里是假酒生产的重灾区我比较清楚,一些造假作坊我甚至去过。[1][2]下一页在百度搜索:假货生存调查:旧皮鞋变成假牛奶原料(上)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gongzuobaogao/diaochabaogao/90680.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