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党课讲稿:继续解放思想走科学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向我们昭示,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法宝。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新的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继续解放思想”的伟
党课讲稿:继续解放思想走科学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向我们昭示,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法宝。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新的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继续解放思想”的伟大号召,这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需要认真学习领会。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遇到了新的矛盾、问题和挑战。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现代化建设号角的时候,中国的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直接参照,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解决前进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在摸索前行中,我们一方面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在发展方式上也出现了片面追求gdp和增长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的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致使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等方面出现的严重问题和矛盾突现出来。如果我们不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克服片面的发展观,那么经济和社会发展则难以持续。因此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特定内涵就是如何从传统发展观的桎梏中走出来,解决好“如何发展”、“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的问题,实质是解决传统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矛盾,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所有这些构成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思想解放聚焦的主要问题、主要目标和新的历史使命。这就是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真正做到以思想解放开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面,从而去破解前进路上一个个更为繁杂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思想解放所要解决的“如何发展”、科学发展时代课题,其历史意义不下于30年前思想解放运动在解决“要不要发展”上的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什么是发展?传统的发展观主要用“物”的增长,用gdp总量来衡量,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很长时间中我们又陷入了“gdp崇拜”和“市场迷信”的误区,简单地用gdp指标衡量一切,忽视了对市场经济自发作用和盲目力量的调控,其结果是在发展中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在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效率与公平、经济与社会、生产与生活等关系方面出现了失衡现象,在民生方面积累了大量问题。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上去了,但另一方面城乡多数居民的收入并没有相应增加,甚至出现某些生活质量反而下降和幸福感减少的情况,损害劳动者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无疑关涉到“发展为了谁”、党的宗旨和执政能力的问题。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发展的实质就是以社会的方式提升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文明程度。发展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过自己所珍爱的生活能力,提高生活幸福度。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能是“以人为本”。在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康庄大道,它解决的是“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的世界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并没有哪一个国家解决好了,而且在国际上存在许多影响很大的各种同以人为本发展观相抵触的思潮,需要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通过思想解放实现历史的超越,在发展理念、社会体制与制度以及政策、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并破除一些各种“本”的错误发展观。
一是要破除“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消除“物支配人”的观念,树立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的观念,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不能只把大众视为“生产人”、“工具人”、“消费人”,而要视为有各种生活需要的“生活人”。在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要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使大众精神生活品位得到提高,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发展。
二是破除“以cdp为本”的观念,以“gdp为本”、“增长第一”的发展观,必然是以眼前利益为本,不顾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采取“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造成一系列发展的负面效果最终损失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破除“官本”观念和体制,真正地而不是形式地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为此必须在创造新型服务型政府体制、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上大胆创新破除思想障碍。
四是避免“以资本为本”、“以少数人利益为本”的倾向发生,坚持改革开放使最大多数人受益原则。一个社会的财富如果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是极其不利于全社会幸福总量增加的,因此必须建立社会共享机制,使最大多数人的生活充满幸福感。应当说,在现代化水平尚不高的情况下建立社会共享机制是十分艰难的课题,需要通过社会创新加以解决。所以,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期待着更大的思想解放和创新。
中国的现
党课讲稿:继续解放思想走科学发展之路第2页
代化是实现超越式发展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不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其发展呈“历时态”的特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顺序出现的。比如,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遇到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极小,并可通过向外侵略扩张转移发展中遇到的矛盾。而中国的现代化是集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化”,其发展具有“共时态”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许多矛盾是同时出现的,解放的方式也具有“一揽子”的特点,特别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大国,极度复杂又高度集中的矛盾解决起来难度更大,而历史的发展已不容许我们采取早期现代化国家以付出较大代价的方式实现了。所以我国的发展必须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抓,实现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加上中国国情的复杂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特殊规定性等等,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统筹协调发展空前的艰巨性,这是我们遇到的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前所没有的挑战,因此我们如果做到统筹协调发展,这无疑是人类现代化史上最辉煌的创举。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是对我们中国人智慧和勇气的考验,这就需要我们中国人具有大眼光、大格局、大气魄,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科学精神,勇于实践,努力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成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科学发展观的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子越走越宽,实现十几亿海内外中国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其中,关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论断,尤其需要首先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
关于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宝”的基本内涵 “法宝”是个形象的说法,我们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在我党的历史上,毛泽东1939年首次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了“三大法宝”的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论断,基本上沿袭了毛泽东关于“法宝”的用法,即解放思想是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基本关系、基本历程、基本经验,立足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第一位重要的问题。由于“解放思想”主要是一种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因而集中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上。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这不仅揭示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推进改革开放、落实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与邓小平1978年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同,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正确的思想路线仍然是新形势下全党能否有所作为的关键,但今天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解放思想主要为恢复作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实事求是,因而具有“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功效,那么今天则要进一步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在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起点、新特征的形势下,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因此,解放思想在今天具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今天要走的路,从走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道路,到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体现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就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新”。许多矛盾不仅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也是全球性问题,如环境生态问题、人类持久和平问题、消灭贫困和实现社会公平问题、人自身的价值依托和精神出路问题等等,均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必须总结我们自身的实践经验并广泛地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进行探索,这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二是“深”。所有的重大矛盾都是深层次的矛盾,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和某些根本性的利益调整,具有敏感性、尖锐性和攻坚性,如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更为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问题、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不仅关系到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需要高瞻远瞩和伟大气魄,这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 三是“杂”。我们必须解决的矛盾大量是积压式、交叉式矛盾。由于我国现代史的跳跃式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约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使得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历时性”方式呈现而在我国以“共时性”方式突现的矛盾具有集约化的特点,如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新兴工业三个阶段的产业并存,中等发达、初步发展和欠发达的区域并存,以及“未强先大”、“未富先老”、“未发(资源)先枯”等,都需要高度智慧和大局观念,这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综合改革。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根本一致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相一致,但前者更注重振奋精神,而后者更强调尊重实际。我们今天突出解放思想,就是要求全党保持邓小平所一再希望的那样一种精神状态:一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破除迷信、振奋精神;二是认准方向、敢干敢闯,勇于探索、允许试验(包括允许失败);三是尊重实践、善于总结、敢于走新路、不走大弯路。应该说,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保障。 解放思想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认识的特殊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在这一问题上,全党还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而解放思想则是深化这一认识的关节点。从根本上说,解放思想是两个“统一”:一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二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理论创新相统一。因此,反对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割裂,反对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相割裂,就是我们所坚持的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的两个统一决定了它所体现的三大特征:一是客观性或科学性原则,二是创新性或先进性原则,三是人民性或党性原则。 就客观性原则而言,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不是浪漫主义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道路选择,是以尊重客观实际、以是否可行、是否走得通为前提。今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则坚持基本价值不认同,基本制度不照搬,基本道路不重复,也有其客观必然性。我们如果重复照搬,必然死路一条。 就创新性原则而言,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不是虚无主义的解构,而是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的实践创新,在今天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旗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从而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 就党性原则而言,我们所讲的解放思想,不是抽象的精神自由,而是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创新。因此,以解放思想推动的改革开放必然具备三个要件:一是自主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然是自主创新,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改革创新的结果是国家分裂,民族解体,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面前当“孙子”,那只能叫自我毁灭。二是首创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然具有“第一次”的特征,尽管它必然要学习借鉴别人,但其成果却必然不与任何已有成果相雷同,不是任何现成模式的翻版。三是先进性。真正的改革创新必然顺乎文明之潮流,体现时代之脉动,展示历史之未来,因而能够独领风骚、影响深远;如果只是历史回声的呼应,甚至是历史沉渣的泛起,结果必然是复辟倒退。 从解放思想上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本质上不是一个敢不敢想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付诸实践的问题。阶级消灭、国家消亡,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仅是马克思的美好理想,也是他着眼于“生活的逻辑”,确立实践优先的原则,“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结果。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外围首先发展起来,这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设想是不一致的。但是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最薄弱的链条上发生是有其客观历史根据的,那种认为社会主义是“早产儿”、甚至是“历史的怪胎”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科学回答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革命取得胜利后的国家要面对三个“绕不开”和三大挑战。 从三个“绕不开”来看,一是和资本主义的长期共存。由于革命首先是在资本主义相对薄弱的外围地区爆发,对于资本主义的核心地区不能产生根本动摇,不能通过持续不断的暴力革命很快终结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并努力在建设的环境中积累力量以超越资本主义,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二是市场经济绕不开。由于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上比资本主义落后,只有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而要进入世界市场,市场经济就绕不开。三是改革开放绕不开。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只有通过与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接轨,打开国门搞社会主义,这就必须改革开放。 从三大挑战来看,一是社会主义的多样化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极大的国家,不可能沿用统一的模式,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能否解决社会主义的特色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这一课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二是向资本主义学习的问题。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善于向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学习,而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不被“西化”、“分化”,则是社会主义面临的又一大挑战。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问题。由于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远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因而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设想不同,它并不直接就成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这样,我们在克服急躁情绪的同时还面临着如何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直面这三个“绕不开”和不断回应三大挑战中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走自己的路。因此,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角度,从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新发展的高度,才能真正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