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目前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既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开始步入低谷,但也并非蓬勃兴盛,渐入佳境。事实上,经历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股份合作制等令人瞩目的经济模式的探索之后,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趋缓,并且转向体制创新、质量提高的轨道。截至目前的
“目前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既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开始步入低谷,但也并非蓬勃兴盛,渐入佳境。事实上,经历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股份合作制等令人瞩目的经济模式的探索之后,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趋缓,并且转向体制创新、质量提高的轨道。截至目前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乡镇企业转制为股份制或民营制的已达95%。”这是国家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副局长卢永军近日在甘肃酒泉参加2004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的信息。
乡镇企业仍有生命力
目前,乡镇企业占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已经减缓,但并不意味着其已进入衰退阶段。事实上,乡镇企业正期待着一种素质和效益上的综合提高。目前,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城镇,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看好,例如:根据统计,去年是甘肃乡镇企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乡镇企业项目建设投资到位资金最多的一年。全省乡镇企业达到25.5万个,完成增加值278.6亿元,增长18.1%。
而来自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结果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乡镇企业改制率已达95%。其中70%以上改制为个体私营,另外有不到25%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
卢永军还提到这样一个事实,国家在实施“抓大放小”,即国有企业有步骤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过程中,不少国企的股份被乡镇企业收购了,所以国有企业改制的结果是扩大了乡镇企业的数量。可见,乡镇企业仍有着存在的生命力。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
卢永军回顾了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他认为,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历程中,乡镇企业是先驱。这是一个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公认的结论。
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应运而迅速发展。后来,就出现了所谓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最初是从江苏南部一些集体资金比较雄厚的公社、大队起步的。他们以集体积累的资金办企业,因为有政府支持,依靠银行贷款,因此规模较大。与苏南模式截然不同的是,温州一带集体经济力量比较薄弱,但由于地处东南沿海,交通发达,与外界接触很多,民间多有经商倾向,最重要的一点,这里有很雄厚的手工业基础,因此,从最初一家一户“起家”的纽扣、皮鞋、打火机作坊,到几家几户联手而成的私营企业,构成了我国最初的典型的市场经济雏形。它的产权非常明晰,利益机制非常紧密,用银行贷款较少,主要出自于自发的经济活力。
这两种经济模式的产生都是由当时我国特殊的经济条件所决定,但决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模式的发展都必须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而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温州模式逐渐反映出其固有的缺陷,从它自身的发展来说,也需要一种完善和规范。
股份制和民营制改造
于是,温州率先试点搞起了“股份合作制”。这也是一种当时政策体制下的特殊产物。国外的股份制是一股一票,而合作制则是一人一票,按理来说是不相融合的两种经济模式,而中国的乡镇企业则将此二者融合到一起,创立了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但因为它最终没能解决是以股来决策还是以人来决策的问题,于是,发展到一定程度,股份合作制又开始分化。一种是转向正规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另一种则退回到个体私营经济。事实上,这两种趋向正是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即转向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
而苏南模式也出现了不适应性,首先,它产权不明晰;其次,企业发展好坏与个人经济利益不挂钩,因此缺乏最终的发展动力。苏南模式最终也与温州模式殊途同归,走向股份制和民营制改造。
乡镇企业未到“退出”时
卢永军反对将乡镇企业与中小企业混为一谈,他认为,国际上有中小企业的概念,但乡镇企业是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不可混为一谈。乡镇企业原来的定义是,农民投资为主体,或农村集体投资为主体,以吸收农民就业为主,主要办在农村或小城镇,同时承担一定支农义务的企业。但现在有些人认为,目前一些乡镇企业的规模不比国有大企业差,为什么还要叫乡镇企业,不如取消这一概念,与国际接轨,都叫中小企业。
事实上,我国乡镇企业的存在是以二元城乡结构的存在为基础的,只有消灭了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乡镇企业才可能最终完成其历史使命。
卢永军说,其它国家不存在乡镇企业的概念,是因为它们不像我国那样长期存在二元城乡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就是在农村搞农业,在城市搞工业,搞二、三产业,但一部分农民最先在农村发展二、三产业作为种养业的补充,成为连接城乡、地区、工农的一条纽带。这是一个不能逾越的历史阶段,只有消灭了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乡镇企业才可能最终完成其历史使命。